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5篇
  免费   1147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系统科学   1843篇
丛书文集   639篇
教育与普及   38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2篇
现状及发展   936篇
研究方法   58篇
综合类   22635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65篇
  2017年   908篇
  2016年   643篇
  2015年   475篇
  2014年   685篇
  2013年   667篇
  2012年   990篇
  2011年   1662篇
  2010年   1510篇
  2009年   1247篇
  2008年   1323篇
  2007年   1567篇
  2006年   700篇
  2005年   717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639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577篇
  2000年   642篇
  1999年   1087篇
  1998年   876篇
  1997年   955篇
  1996年   878篇
  1995年   695篇
  1994年   700篇
  1993年   561篇
  1992年   508篇
  1991年   480篇
  1990年   444篇
  1989年   412篇
  1988年   363篇
  1987年   228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8篇
  196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提出了一种新的查询概念,即约束的移动对象最近邻轨迹(constrained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on moving objects trajectories,简称CNNMOT)查询.针对两阶段算法分阶段处理最近邻查询和范围查询的缺陷,对传统空间最近邻算法进行了改进和扩展,使其能够合并到一步完成,并对传统的mindist定义进行了修改.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能较好地克服两阶段算法的缺陷,并在数据量较大时仍保持较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952.
峰值电流升压型PWM变换器内部补偿网络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峰值电流升压型PWM变换器环路中极零点补偿对稳定性的影响.根据补偿原则,采用电容等效乘法电路,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峰值电流升压型PWM变换器的内部补偿网络.利用模拟乘法电路的等效倍增功能,实现了补偿电容的最小化,使内部补偿成为可能.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网络使变换器具有高稳定性,补偿后,输出电压的波纹很小,输出纹波电压仅在±8 mV范围内抖动,满足电压稳定输出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53.
基于修正差别矩阵的高效属性约简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降低基于修正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的复杂度,给出了基于修正差别矩阵的简化差别矩阵,证明了基于该简化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定义与基于原修正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定义是等价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简化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其空间和时间复杂度分别被降为O(|C|(|U'pos||U/C|))和max{O(|C|2(|U'pos||U/C|)),O(|C||U|log|U|)}.实例说明:用新算法进行属性约简,不仅减少了计算量,而且减少了存储空间,因而是一种高效的属性约简算法.  相似文献   
954.
基于灰色理论的主观信任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讨论传统信任模型和信任计算,提出了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灰序白化评估算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主体的网上交易额为参考序列,由客体对主体的关键属性评分构成计算序列,得出主体的信任水平序列,根据灰关联分析计算灰关联信任空间,求出序化点列,作序化点列图,得出白度序列,最后按照灰序白化分析得出主体的关键属性对主体的信任水平的影响次序.该算法克服了传统分析中将主体的关键属性对主体信任水平的影响大小视为相等的做法,具有评价可靠,可操作性强,适合软件自动处理等特点,在开放式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5.
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间歇性的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粒子成像测速(PIV)系统测量了湍流边界层中流向速度平面,并对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统计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连续子波变换,计算了不同尺度、不同法向位置的子波系数概率密度函数.结果发现缓冲区有着更强的间歇性.利用子波系数量化湍流间歇性的方法,应用推广的自相似律(ESS),计算了子波系数结构函数的标度指数.研究表明:当多尺度相干结构被提取出后,利用子波系数计算的ESS标度律就符合科尔莫戈罗夫提出的线性标度律,验证了多尺度相干结构是湍流边界层产生奇异标度律的原因.此外,利用PIV系统测量的数据,给出了流向平面内的以子波系数表达的能量分布.这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对多尺度相干结构在空间平面内的辨识与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56.
仿生六足机器人步态规划策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日本弓背蚁进行常规步态实验学研究和仿生学探索,通过对高速数字摄像机采样结果的判断和分析,发现了蚂蚁后足的滑行过程并定义为“滑动相“.此外,还针对蚂蚁直线前进步态给出了合理的步态关系表达式,通过与周期规则步态的对比证明了该式的现实可行性,为仿生六足机器人进行周期不规则步态的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所采用的实验学研究和仿生学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仿生机器人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57.
利用静电自组装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聚乳酸/硫酸软骨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用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表征,发现复合材料表面被均匀修饰,具有明显的多级结构,内层为致密结构,外层为疏松的海绵结构,孔径10~100μm.亲水性实验发现自组装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较纯聚乳酸有了较大的提高.降解实验发现:在0~2周,材料降解液pH值急剧下降,后期下降缓慢;降解过程中pH值都在7.0左右.MTT(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促进雪旺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8.
针对铝箔剪切机的碎屑收集问题,该文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使用负压管收集方法。在分析流场压力-速度耦合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管路结构对双支管吸力的影响规律,并给出管路优化设计建议。仿真结果表明:设置2个挡板时,第2个支管可形成有效负压及吸力,但在第1个支管附近会形成较大的低速回流区,气流流出支管;当2个支管共用1个出口时,2个支管均可产生负压及吸力,但支管与出口距离不一致时会导致支管速度差异达72.17%;优化后的等距型管路结构的支管速度差异降低至约2%,可在支管口形成均匀吸力,满足工业需求;随着挡板高度增加,支管口速度值、支管口速度差异分别呈现增大、减小趋势;支管与主管倒角设置对气流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支管速度可提高约9.64%。  相似文献   
959.
This paper discerns two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a foundational and an explorative one. The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 is well-established, but we argue that the explorative type is essential when approaching the problem of applicability and how it influences our conception of mathematic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made explorative mathematization possible. This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in early modernity when sense acquired partial independence from refer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a series of examples from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at highlight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e foundational and exploratory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相似文献   
960.
Numerous studies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ve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scientific practices are collective practices that crucially depend on the presence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Postphenomenology is one of the movements that aims to draw philosophical conclusions from these observation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uman–technology interactions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wo other attempts that try to integrate these insights in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are Ronald Giere’s Scientific Perspectivism (2006) and Davis Baird’s Thing Knowledge (2004). In this paper, these two approaches will be critically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phenomenology. We will argue that Giere and Baird problematically assume that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 have a determined function, and (b) that all human members of a scientific collective have immediate access to this function. However, these assumptions also allow them to offer a clear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scientists can collectively relate to scientific phenomena. Such an answer is not yet (explicitly) formulated within the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By adding a postphenomenological touch to the semiotic approach in Actor-Network Theory, we offer an account of how different individual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 are integrated into larger scientific collectives. We do so by showing that scientific instruments not only help constitute scientific phenomena, but also the intersubjectivity within such coll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