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5篇
系统科学   57篇
丛书文集   45篇
教育与普及   4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研究方法   22篇
综合类   1716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effect of laser power outputs on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balt(Co) treated by laser surface melting(LSM) are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n channeling contrast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techniques equipped i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shows three distinctly different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surface to substrate in Co samples treated by LSM: solidification substructure(cell and cellular-dendritic)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structure(ε martensitic plates) in the elongated columnar grains for melting zone(MZ), ε martensitic plates in insufficient recrystallization grains for heat affected zone(HAZ),and fully recrystallization microstructure for base metal(BM). Although the similarity of general evolution profiles for LSM treatment on Co under different laser power outputs, the trend of the penetration and width depth for MZ is obvious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laser power outputs, and cellular substructure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specimens treated by the higher power. The metallurgical mechanisms for LSM treatment of Co,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t sources and metal,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2.
设计并制备了以聚磷酸铵(APP)为芯材,铝溶胶及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壳层的聚磷酸铵微胶囊(MAPP);将MAPP与三聚氰胺(MEL)和季戊四醇(PER)添加到环氧树脂(E-51)基体中,制备了阻燃环氧树脂EP/MAPP。MAPP表面的Al2O3颗粒可参与陶瓷化反应,提高阻燃性能,并且其表面的氨基可与环氧树脂交联一体化,将MAPP粒子固定在交联体系中,解决APP易水解迁移的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当MAPP的添加量为21份(每100份环氧树脂中MAPP的添加量,质量单位)、MEL和PER的添加量均为7份时,EP/MAPP的阻燃性能可达V-0级别,极限氧指数(LOI)达30.6%,且与EP/APP相比,EP/MAPP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残炭率与残炭形貌均较优。  相似文献   
183.
以红枣、南瓜、纯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既营养又保健的红枣南瓜凝固型酸奶。以感官评价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红枣南瓜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确定出红枣南瓜凝固型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红枣汁6%、南瓜汁17.5%、木糖醇添加量3%,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03%,发酵剂接种量0.112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8 h。在此条件下,发酵制成的红枣南瓜凝固型酸奶色泽均匀,呈淡黄色,酸甜适口,口感细腻,凝结状态良好,有红枣和南瓜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84.
为提高锂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算精度,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σ进行寻优,建立基于改进PSO-LSSVM的锂电池SOC估算模型.对磷酸铁锂充放电实验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改进PSO-LSSVM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6%,均方根误差为0.018,全局最大相对误差为4.79%;改进PSO-LSSVM模型明显提高锂电池SOC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5.
利用熔盐法合成了聚三嗪亚胺(polytriazineimide,PTI),并用来吸附水中的U(VI)。在常温下,PTI对铀的最大饱和吸附量达到了135.5 mg/g,与g-C3N4相比,是g-C3N4饱和吸附量的54.2倍。通过对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模型的探究,发现PTI对U(VI)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说明PTI吸附U(VI)属于物理吸附。同时,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PTI对U(VI)的吸附过程,说明U(VI)在PTI上属于单层吸附。通过对吸附铀后的材料进行XPS表征,发现铀在吸附后的价态没有改变,仍为U(VI)。  相似文献   
186.
近些年来TBM隧道施工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的建设中,由于线路规划需要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地段可采用纵坡隧道.TBM在迎坡掘进时,因为坡度的存在刀盘会与开挖面发生分离现象,导致开挖面前方岩土体在侧向土压力的作用下朝向刀盘移动,对开挖面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以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刘家台站—鲤鱼池站迎坡段区间为依托,对大纵坡TBM隧道施工时引起的开挖面稳定性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并结合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以隧道坡度作为变量设定多个模拟工况,分析了不同坡度值条件下开挖面处岩土体的应力变化规律及岩土体的横向、纵向、竖向变形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纵坡段TBM隧道施工时解决开挖面稳定性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7.
在回顾监测网己有各种基准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并分析了上述方法的缺陷性,同时针对监测网的特点,分别对监测网的空域基准设计及时域基准设计进行了新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8.
取自行孵化的新出壳AA公雏鸡576只分为两批分别用于Mn和Zn的试验,每批分为四组,每组随机地对应高Mn或高Zn、低Mn或低Zn,无Mn和Zn和标准Mn或Zn四种日粮水平的一种,于2,4,6,8,12,16,24,36,48,72,96,120时龄每组分别取雏鸡6只测定卵黄囊中Mn或Zn的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SAS)。试验表明,雏鸡出壳2小时内卵黄囊Mn和Zn的含量分别为0.19  相似文献   
189.
根据影响中频电源熔炼速度关键问题的分析,在电源主电路器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负载变化自动调节反压时间,实现了电源输出功率最大,达到了提高中频电源熔炼速度的目的,并给出了实现电路。  相似文献   
190.
在pH为3.0的Clark-Lubs缓冲液中,人血清白蛋白与曙红B、靛红和酸性品红等酸性染料结合而使反二级散射急剧增强.在0.1~1.1 mg/L、0.5~3.5 mg/L和0.5~11 mg/L浓度范围内,反二级散射的增强与人血清白蛋白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7 mg/L、0.17 mg/L和0.24 mg/L.考察了某些共存物质的影响,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