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9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系统科学   118篇
丛书文集   61篇
教育与普及   1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研究方法   13篇
综合类   236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绕水翼超空化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eynolds平均法,采用RNG k-ε模型及Mixture两相流模型,对绕水翼ys930的超空化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绕水翼各个超空化阶段的超空化形态及各阶段的临界空化数与水翼攻角、来流雷诺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临界空化数与来流雷诺数在不同攻角条件下的0.4次方经验关系式,给出了系数的取值区间.结果表明:超空化的发展经历了超空穴形成、汽液两相共存和完全发展3个阶段;各阶段的临界空化数随水翼攻角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由于回射流的作用,在水翼前缘处形成一个逆时针旋涡,使逐渐长大的空泡脱离水翼吸力面并向下游脱落;在不同空化数下,空泡脱落的位置不同,导致空泡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将Cr-Ni-Mo-Cu合金通过钨极氩弧焊堆焊到304不锈钢表面,利用超声波振动设备模拟空蚀环境,研究Cr-Ni-Mo-Cu合金作为不锈钢堆焊层,在人工海水环境下的空蚀行为及耐空蚀性能,测定Cr-Ni-Mo-Cu堆焊合金空蚀过程中的失重量和失重率,并与同样空蚀条件下的304不锈钢进行对比,用扫描电镜(SEM)对试样堆焊层的空蚀后的表面与截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Cr-Ni-Mo-Cu合金材料比304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空蚀性能;空蚀过程中合金在晶界薄弱处易产生裂纹,并在延伸和扩展后促使材料发生剥落;空蚀冲击使合金发生了加工硬化,提高了堆焊层的耐空蚀性能.  相似文献   
993.
秋英属植物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以秋英属2种植物为研究材料进行核型分析,旨在为波斯菊和硫华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波斯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和2n=4x=48,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首次发现48条染色体.硫华菊染色体数目是2n=24. 2种植物在染色体类型中均含有m、sm和st类型.核型类型有1A、2A、3A、2B和3B型.最长与最短染色体比值为1.27~2.37,臂比大于2∶1 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0~58.33%.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12%~67.69%,核型不对称程度较高,说明秋英属2种植物的进化程度较为进化,其中CC(纯粹Sensation Purity)最原始,KL(凯莱Sensation Gloria)最进化.秋英属不同品种的核型特征均有差异,说明不同品种之间具有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4.
陈杰  杨志  耿凤康  陈勇  康露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385-12396
涡流工具的作用是将气液进行分离,气液分离效果越好,涡流工具作用效果越好,为了提高气井涡流工具排液采气工具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涡流工具的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运用SolidWorks和Fluent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了涡流工具气液两相流场模型。从液相分布、切向速度、轴向速度三个角度分析螺距、导流叶片高度、内径、导程倍数、叶片数对涡流工具作用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最优的涡流工具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涡流工具参数为:内径54mm、螺距200mm、叶片高度20mm、1倍导程、单叶片时,涡流工具作用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以为现场涡流工具的优选和使用效果的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在E.coli M15中表达RBBP10蛋白,经纯化后制备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BBP10在15例人乳腺癌组织、5例乳腺小叶增生组织及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癌巢部分呈深棕色,提示RBBP10高表达,癌旁组织未着色;在乳腺增生组织中RBBP10在增生的乳腺上皮细胞中有低水平表达,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没有检测到RBBP10表达;检测发现RBBP10蛋白弥散分布于乳腺腺上皮细胞.研究结果提示RBBP10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乳腺小叶增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为探明球磨时间对飞灰中汞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全方位行星式球磨机对模拟飞灰中的汞进行机械化学稳定化处理,通过毒性浸出测试评价汞稳定性.利用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对汞稳定化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未添加S条件下,球磨可提高汞稳定性,归因于粒径与结晶度降低、反应活性增强,发达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997.
为解决海量恒星光谱数据自动处理问题,更准确地对恒星光谱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研究,同时更加直观地反映恒星性质参数,通过利用可变形卷积网络(deformable convolutional network,DCN)方法对恒星大气物理参数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恒星表面有效温度(Teff)、表面重力(logg)、金属丰度([Fe/H])3个物理参数,实验结果对比梯度下降法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评价标准为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值误差(mean error,ME).基于SDSS-DR9、LAMOST-DR3恒星光谱数据得到Teff、logg、[Fe/H]的DCN-MAE分别为97.2136 K、0.281 2dex、0.125 2 dex,DCN-ME 分别为106.596 3 K、0.385 6 dex、0.175 3 dex.实验结果显示DCN效果优于BPCNN、ANN、RBFNN,为进一步分析与反映恒星真实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针对无人机编队的路径规划和队形保持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人工势能场(three-dimensional artifical potential field,3D-APF)的无人机编队路径规划与队形保持方法。对于无人机的路径规划,建立了改进的三维人工势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推导了虚拟力环境下的无人机运动学模型。对于无人机的队形保持问题,运用约束动力学理论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建立含有队形约束的编队无人机约束动力学方程组,使编队无人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期望队形。采用Penalty-Formulation对拉格朗日乘子进行求解,得到编队无人机约束动力学方程组。最后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为实现高速公路短时非线性交通流的精准预测,依托高速公路运营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测模型.首先,对获取的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缺失值填充以及归一化等预处理;其次,基于SVR算法采用滑动窗口的方式建立预测模型,并基于具有较强寻优能力的PSO优化算法获取SVR模型的最优参数组合;最后,通过京台高速济南西收费站断面交通流数据进行实例验证.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高速公路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且相较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日后高速公路运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分别用FeSO_4/FeCl_3和FeCl_3对生物炭进行表面改性。表征结果显示,改性生物炭表面存在磁性颗粒和Fe—O基团,负载铁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显著增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吸附Cr(Ⅵ)的吸附性能优于未改性生物炭,且以FeSO_4/FeCl_3改性的生物炭吸附性能更佳,在Cr(Ⅵ)溶液初始pH为2、初始浓度为100 mg·L~(-1)、温度为30℃、振荡速率为150 r·min~(-1)、生物炭投加量为4 g·L~(-1)、吸附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FeSO_4/FeCl_3改性的生物炭对Cr(Ⅵ)的去除率达93.9%;负载铁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