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23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对以往基于经纬度的飞行空域使用及表达方法在救援任务建模精度及动态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面向森林火灾的通航抢险飞行空域栅格化建模方法。对应森林火灾救援中的水源地等关键点、飞行航线、火场区域三类元素,将低空抢险飞行空域基本构成元素设计为点状空域、线状空域和面状空域三类。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基于GeoSOT网格建模方法,采用正六边形网格对抢险飞行空域进行剖分,构建抢险飞行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动态空域模型;设计包含网格地址、高度、使用类型等属性的空域网格编码体系,可支持建立抢险飞行空域动态管理架构。以某森林火灾抢险飞行作业场景为例,验证了所给空域栅格化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工作,研究给定尺度油舱的重油在加热棒加热及热油注入的两种情况下,油舱重油的热扩散问题。采用加热棒加热重油和注入热油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的平均热扩散和空间分布规律。从数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加热棒加热油舱内的重油,油舱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显著升高后达到稳定温度,分别经历了重油温度线性增加、升温速度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减小和稳定段三个阶段,且温度达到稳定时在空间范围内变化不明显;注入热油情况时,油舱内重油温度随时间升高速度大于加热棒加热的温度升高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线性段温度升高较快、弯曲段升温速度明显变慢和稳定阶段,且注入的热油温度越高,油舱内的重油温度越高,重油温度沿油舱的展向变化也非常小。与加热棒加热重油相对比,注入热油后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采用注入热油的方式对增加油温和油的运动速度具有显著的优势。数值分析结果可为沉船重油回收加热棒布置提供参考,热油注入模拟可以解决油舱内重油流动缓慢、在抽油口难以抽出重油的难题。  相似文献   
83.
为及时掌握煤矿安全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26个省级煤矿安监局及所属分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机关司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在能力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其中反馈最多的是对监察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的需求;在培训组织形式上,有79%的人员要求制定分类、分层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提出要坚持以脱产培训为主网络培训为辅的形式;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几乎所有人员都希望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有66%的人认为每次脱产培训时间在10天左右为宜;在培训师资上,有83%的人员建议拓宽师资类型,并提出让更多理论功底扎实、监察业务精湛的基层监察人员走上培训讲台。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监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针对华能集团重庆珞璜电厂煤粉炉粉煤灰的利用问题,采用XRF、XRD、Siroquant 定量、SEM-EDS 及光学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在深入分析煤粉炉粉煤灰的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此类粉煤灰的微珠进行浮沉、弱磁选和气流分级等精细化分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以水为介质的浮沉实验可获得质量分数0.15%的漂珠;磁场强度208×103 A/m 湿式弱磁选实验可获得质量分数14.8%、Fe2O3含量44.65%的磁珠;气力旋流分级实验可获得中值粒径分别为89.6、40.2、21.3、12.7、8.1、4.9 μm 共6 个粒度级的粉煤灰微珠产品,表明通过精细化分选获得的粉煤灰微珠产品能够适应多种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此类粉煤灰的高值利用率。  相似文献   
85.
以Nd:YAG纳秒脉冲激光器的2倍频输出(532 nm)作为激发光源,比较了1步法、2步法制备钙钛矿光电探测器对ns量级短脉冲激光的光电响应.结果表明,2种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上升沿响应时间相当,为20~ 25 ns,且随着探测器的性能退化,上升沿响应时间基本保持不变;在灵敏度方面,2步法CH3NH3PbI3钙钛矿光电探测器能够在更大入射能量范围内保持线性响应,且在低能入射条件下具有更佳的光电转换效率;在光电转换效率的长时间稳定性方面,1步法CH3NH3PbI3钙钛矿光电探测器优于2步法CH3NH3PbI3钙钛矿光电探测器.所得结果既有助于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光电转换行为表征,也有利于拓展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6.
为探讨喀斯特灌木丛优势树种烟管荚蒾(Viburnum utile)叶片稳定氮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喀斯特高原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稀疏灌草丛、草灌丛、灌丛3种植被类型下的常绿树种烟管荚蒾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别在4月(生长初期)、7月(生长旺盛期)、9月(生长晚期)和12月(生长停滞期)对其叶片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和N、P、K、Ca、Mg、Fe、Mn、Cu、Zn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烟管荚蒾叶片的δ~(15)N在不同群落间和不同坡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群落间的变化趋势为灌丛稀疏灌草丛草灌丛,坡位间的变化趋势为中坡下坡上坡,变化范围为-3.28‰~-0.59‰,平均值为-2.22‰;烟管荚蒾叶片δ~(15)N值在不同群落中均表现出9月最负而12月最正的特征,变化趋势均为9月7月12月,但仅在草灌丛群落中的7月与12月间和9月与12月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群落中各月份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生长期内不同群落间、不同坡位间的差异也不显著;研究区植被类型、坡位和季节对烟管荚蒾叶片δ~(15)N的交互影响均不显著,说明烟管荚蒾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烟管荚蒾叶片的δ~(15)N与Fe、Mn含量密切相关,同时受N、P、K、Fe、Mn、Cu、Zn元素化学计量比的影响,说明其叶片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自身氮生理代谢过程的控制;研究区9月温暖湿润和12月干旱寒冷的气候特征可能是导致烟管荚蒾叶片δ~(15)N在9月最负和12月最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以鲁家港水库低涵进口水室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水室结构模型,模拟了Cl-在水室结构中的扩散过程,开展了基于钢筋锈蚀破坏的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利用ANSYS软件对混凝土结构中的Cl-扩散过程进行模拟,能很好地反映出混凝土结构中不均匀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再结合保护层深度的临界Cl-浓度,就能准确地预测出结构的使用寿命,为其他实际工程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8.
我国应对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的技术需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大震巨灾特点, 比较了国内外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技术现状, 在国家“汶川 8. 0 级地震应急救援科学考察”等项 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充分研究了我国实施大震巨灾救援在装备技术方面的各种阻碍因素, 在应急救援通信指挥、救援现场信息采集传输及救援技术和指挥决策专家辅助技术、废墟中生命搜索定位、适宜于大震巨灾后山体滑坡交通阻断和大规模建构物倒塌环境及废墟狭小空间等复杂条件下的营救和安全防护等方面, 给出我国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的基本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89.
鼠笼转子磁力联轴器空载气隙磁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鼠笼转子异步磁力联轴器内部磁场的直观分布情况,首先给出了空载磁场理论分析,其次运用ANSYS软件对影响该磁力联轴器气隙磁场的主要因素:磁极数、永磁体厚度、内转子槽数、槽宽和槽深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磁极对数为14极,永磁体厚度为8mm,槽数为24槽,槽宽为8mm,槽深为18mm,在安装允许的范围内气隙长度为最小时磁力联轴器的气隙磁密最大.鼠笼转子异步磁力联轴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为该类联轴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0.
霍林郭勒褐煤在NaOCl水溶液中的氧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和条件下研究霍林郭勒褐煤在NaOCl水溶液中的氧化反应,用乙酸乙酯萃取反应混合物,用重氮甲烷酯化萃取物,通过GC/MS分析,检测到大量的水溶性苯多酸、脂肪羧酸和一定量的氯代产物.结果表明,NaOCl能有效降解煤中大分子,可作为一种研究煤的结构及其高效利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