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0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15篇
系统科学   396篇
丛书文集   383篇
教育与普及   19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4篇
现状及发展   59篇
研究方法   39篇
综合类   9480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91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503篇
  1998年   384篇
  1997年   469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375篇
  1994年   348篇
  1993年   296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等离子体氧化NO耦合湿式氨法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中的脱硝效率,将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应用到湿式氨法脱硫工艺中,建立了等离子体氧化NO耦合湿式氨法的脱硫脱硝试验装置.考察了液气比、氨水浓度、烟气流量、烟气温度、NO初始浓度、SO2初始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液气比、增加氨水浓度、减少烟气流量、降低烟气温度、减小NO和SO2初始浓度都可以提高脱硝效率,而试验范围内工艺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当液气比为10 L/m3、氨水浓度为4 mol/L、烟气流量为10 m3/h、烟气温度为85℃、NO初始浓度为3.5×10-4、SO2初始浓度为1.0×10-3时,该试验装置的脱硫效率和脱硝效率分别为99.6%和69.4%.  相似文献   
222.
来流速度分布对蒸发式冷凝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适当简化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可实现湍流动能-扩散率模型、强化壁面处理方法和速度-压力耦合的SIMPLE算法,探索了来流速度分布及其对传热传质与流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实验偏差不超过15%;当来流速度在1.5~4.5m/s范围内时,排热量变化率为19.3%,压降变化率为9.4%;当来流进入角在-45°~45°时,排热量变化率为15.5%,压降变化率为18.0%;合适的气流入口流速为2.4~3.3m/s,适宜方向为-15°~20.°  相似文献   
223.
The multiferroic properties of Bi Fe O3-based ceramics were improved through optimizing their sintering method and doping with certain rare earth elements in pure Bi Fe O3. Some methods, especially liquid-phase sintering method has largely decreased the densities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Fe2in Bi Fe O3-based ceramics, and thus their resistivity became high enough to measure the saturated polarization and the large piezoelectric d33 coefficient under the high electric field of [150 k V/cm. Besides,multiferroic properties were improved through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doping in pure Bi Fe O3. Magnetization commonly increases with the proportional increase of Nd,La, Sm and Dy contents up to *30 %, while ferroelectric phase can transform to paraelectric phase at a certain proportion. An improved magnetoelectric coupling was often observed at ferroelectric phase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proportion. Besides, an enhanced piezoelectric coefficient is expected in Bi Fe O3-based ceramics with morphotropic phase boundaries as they are already observed in thin epitaxial Bi Fe O3 films.  相似文献   
224.
方案排序对权重比例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权重是用来衡量多属性决策问题各属性间的相对重要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求解结果,在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客观权重在综合权重中所占的比例,研究了这种比例的改变对方安排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方案排序对权重的敏感性分析方法,通过实例讨论了在主观权重的基础上,增加多少客观权重,才能改变由主观权重所确定的方案排序。  相似文献   
225.
用分析计算的方法推导出组合滚压器镗孔尺寸参数和滚压器设计尺寸参数的公式,使滚压器从经验的定性设计走向定量设计,并其参数确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26.
为研究竖向力(V)和扭矩(T)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及内力分布规律,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竖向力和扭矩组合加载试验.为方便推广应用,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竖向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在V-T组合荷载的作用下,单桩的承载力较单一荷载作用下降低,且当先施加的荷载(V或T)大于其极限值的1/3时V-T组合效应更加明显;V→T加载路径下的桩身扭矩和T→V加载路径下的桩身轴力,均随着桩深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的速度加快;V→T加载路径下的桩身轴力和T→V加载路径下的桩身扭矩,分别会随着T和V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幅度较小;V→T加载路径下的单桩承载力较T→V加载路径下要高,因此应尽量避免单桩预先受到扭矩作用,防止因形成T→V加载模式而造成单桩的极限承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227.
为研究皮肤位移对人手运动三维图像检测精度的影响 ,对食指 -拇指对捏运动过程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人手运动三维图像实时检测装置 ,进行了标定实验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测量效果。分析表明 :1)在进行手指一般运动分析时 ,如果在手指上选择优化的标志点粘贴位置 ,标志点族的面积和长度相对变化量小于 5 % ,皮肤位移产生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 )皮肤位移对各指节测量精度影响有所不同 ,远侧指节误差较小 ,近侧指节产生的误差较大 ;3)当对捏指的屈曲角度增大 ,对捏运动周期百分比达 6 0 %时 ,皮肤位移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228.
利用有限群的阶方程给出了除U4(2)以外的所有单K3-群一个新刻画.  相似文献   
229.
齿轮稳态温度场及热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摩擦学、传热学以及齿轮啮合原理等知识,确定了轮齿各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啮合面摩擦热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利用APDL语言建立了单齿热力耦合分析的有限元参数化模型.引进了混合介质特性参数的比例因子及修正系数,使得有限元模型更加接近实际工况.得到了齿轮单齿稳态温度场及热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啮合面热变形量沿啮合线法线方向的变形曲面.研究结果表明:齿轮的稳态温度场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啮合面温度最高,最高温度出现在啮出端双齿啮合区中部.齿轮的热变形存在明显的变形梯度,齿顶变形量最大,齿根最小.热变形沿啮合线法线方向的变形量,在齿顶中部最大,在齿宽方向成上凸分布,且在齿顶位置上凸最明显;在量级上与齿廓修形的修形量处于同一量级,因此将对齿廓修形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为考虑热变形的齿廓修形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0.
针对时滞滤波器在抑制柔性系统残留振荡的同时刚体产生冲击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有限冲击最优时滞滤波器.通过确定最大冲击值,对指令信号的时间变化率加以限制来设计有限冲击控制指令,然后令柔性模态振荡能量最小,计算滤波器的最优时滞.研究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形成的控制信号是一系列的斜坡信号,对时间的变化率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冲击值,从而降低了未建模动态激励.该滤波器的特点是在抑制柔性系统残留振荡的同时,不仅减小了刚体运动冲击,而且又使系统的响应速度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