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1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77篇
系统科学   256篇
丛书文集   197篇
教育与普及   16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31篇
研究方法   12篇
综合类   5182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详细介绍了编写《开放物理实验》教材应遵循的3条原则,即在编写形式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内容上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选材上要发挥参考文献的灵活性特点,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材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2.
叠梁门分层取水对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升温期泄放低温水现象是大中型水电工程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叠梁门分层取水是提高水库下泄水温的有效工程措施,也是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以滩坑水电站叠梁门分层取水设施投入运行前后的水温观测为基础,从水库调度过程和不同取水口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叠梁门运行对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针对库区坝前水温和发电下泄水温对分层取水措施的响应规律,探讨了通过调整门顶水深进一步改善下泄水温的可行性.认为滩坑水库较大的垂向温差是形成下泄低温水的主要原因,叠梁门门顶水深对下泄水温具有决定性影响,应尽可能降低门顶水深以提高下泄水温.提出了优化叠梁门设计及运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3.
以商品化的(1S,5R,6R,7R)-7-苯甲酰氧基-6-[3(S)-3-羟基-5-苯基-1(E)-戊基]-2-氧杂双环[3.3.0]辛烷-3-酮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一种四氢呋喃(THP)保护的拉坦前列素内半缩醛,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 NMR)、红外光谱(IR)和质谱(MS)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终产物的收率为65.7%,纯度为99.0%.  相似文献   
114.
感应同步器、光栅、磁栅作为位移测量元件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式位移测量系统 上,对其制造、安装等引起的系统性测量误差完全通过软件进行补偿修正,可以经济 且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及可靠性。根据不同测量元件的特点及其应用的具体情 况,提出了确定补偿点进行补偿的两种方法──等分矩形法和等先插值迭加法。为了 提高补偿速度,对测出的系统性测量误差值,以位移-地址相关列表法存贮于微机内存 中,微机根据采集的绝对位移值直接询址取出对应的误差值进行补偿运算。在大型齿 轮齿形精度就地测量系统中的应用表明,其线位移和角位移测量装置的测量误差分 别由±7.5μm和±1.8”降至±1μm和±0.48”。  相似文献   
115.
水库水温分层的流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水温分层是流体密度流现象的一种,其形成受库区内流场、太阳辐射和表层热交换的共同影响,而水温分层状态的出现又将影响水库来流在库区的流动过程和出库水流的温度.以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的立面二维水库水温模型为基础,对水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讨论了温度场与流场的相互作用,对分层状态与来流发展特别是与垂向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一定的来流水温差和表层热通量是水库形成分层状态的必要条件;水库表层温跃层对紊动扩散的抑制使温跃层内纵向和垂向动量均低于层外水体,上游来流高温水遇此温跃层之后易被阻碍而形成密度流下潜;双温跃层主要由高温流动层通过紊动不完全侵蚀底部低温水层而形成;水库底部回流区方向受主流动层流线方向控制并随主流动层流线趋于水平而被压缩;泄流孔口高程处主流动层形成的流速切应变使附近温度梯度减小,等温线趋于稀疏,主流动层随流量增加而增厚.  相似文献   
116.
针对宾馆图文信息系统,提供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由多功能、低功耗单片机作前置机的一体化实现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资源,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7.
以对硝基苯甲酸、乙二醇、1,4-丁二醇及水杨醛等化合物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2种新型双希夫碱化合物(1c、2c),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氢谱、元素分析对2种双希夫碱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18.
光纤光栅传感测量中的交叉敏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Bragg光栅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光纤光栅应变和温度双参量同时测量中引起交叉敏感的物理机理,对有交叉敏感和无交叉敏感两种情况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计算,估计了忽略交叉敏感可能带来的误差,同时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误差曲线图。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探讨吐哈盆地沙尔湖凹陷侏罗系煤层气的勘探潜力,应用大量最新分析化验数据和钻井资料,分析了煤层发育特征、煤岩热演化规律和显微组分、煤储层物性、煤层气成因类型、煤岩吸附特征、含气性、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煤岩直接顶板的岩性等保存条件及前期煤层气井勘探失利原因等。结果表明,沙尔湖凹陷煤岩热演化程度低,具典型的煤层原生生物气特征,均质性差;但煤层厚度大,煤层裂隙及大孔发育,原煤含气量高,煤层气保存条件较好,煤层气总资源量较大。总之,沙尔湖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优越,资源丰度高,采用合适的钻井、完井、储层改造措施及排采制度,将会取得一定的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120.
As a novel bionic analytical technique, an electronic nose, inspired by the mechanism of the biological olfactory system and integrated with modern sensing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areas. Moreover, recent basic research findings in biological olfaction combined with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both i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review, the bas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nciple of biological olfaction and artificial olfa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and four olfactory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lectronic noses are presented. Finally, a chaotic olfactory neural network is detailed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everal biologically oriented learning rule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ropties for electronic noses are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phenomena and their mechanisms for biological olfaction into an electronic nose context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ill not only make them more bionic, but also perform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However, many problems still remain, which should be solved by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orists and engineer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60421002) and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me of China (Grant No. 2004CB7203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