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21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709篇
系统科学   1547篇
丛书文集   485篇
教育与普及   5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7篇
现状及发展   204篇
研究方法   62篇
综合类   22667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1149篇
  2010年   597篇
  2009年   852篇
  2008年   693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709篇
  2004年   1919篇
  2003年   1479篇
  2002年   1255篇
  2001年   914篇
  2000年   674篇
  1999年   1154篇
  1998年   1309篇
  1997年   1421篇
  1996年   858篇
  1995年   678篇
  1994年   854篇
  1993年   1229篇
  1992年   914篇
  1991年   892篇
  1990年   696篇
  1989年   579篇
  1988年   430篇
  1987年   341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田爱香  应俊  彭军 《科学通报》2011,56(12):923-927
在水热条件下(160 ℃ ), 通过十二硅钨酸(H4[SiW12O40]·14H2O) 、氯化铜(CuCl2·2H2O)和1,4-二(1H-1,2,4-三氮唑-亚甲基)苯反应, 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多酸基配合物[Cu2(bbtz)4(SiW12O40)] (1). X 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中的金属-有机框架是一个具有六边形孔道的三维网状结构, 而杂多阴离子[SiW12O40]4-作为四连接点以配位键连接到六边形孔道内, 形成一个基于多酸的高维、高连接网络.  相似文献   
992.
贺卫东  张伟  栗苹 《科学通报》2011,56(20):1585-1592
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是研究光和金属表面自由电子耦合所引起金属表面电荷密度振荡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产生集体振荡. 在垂直表面的方向上强度呈指数衰减, 使得亚波长金属结构中光场高度局域. 由于独特的光学性质, 使得其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两个重要的分支为: 表面增强光谱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 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是利用纳米结构的巨大表面增强效应来直接探测表面分子,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通过检测目标分子对等离激元共振峰的影响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这两种优势互补的传感器技术都可以达到单细胞甚至单分子的检测水平. 本文将论述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原理、表面增强光谱和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3.
纳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和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电洪  王孝平 《科学通报》2011,56(2):131-134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纳米技术产品的逐步进入市场, 引起了人们就使用纳米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环境产生影响的特别关注, 这也是目前伦理学所关心的问题. 标准化不仅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保障身体健康、生命和环境的安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标准化进程. 认为上述工作将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纳米伦理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 以期共同解决纳米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间的物质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玉海  崔旭盛  黄勇 《科学通报》2011,56(30):2527-2531
以寄生植物肉苁蓉和寄主植物梭梭为对象, 研究了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间的物质分配.结果显示, 肉苁蓉体内累积大量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其中可溶性总糖、淀粉以及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达到了5.56, 2.73, 8.29 g/株, 分别占梭梭肉苁蓉复合体的51.01%, 60.13%,53.73%; 肉苁蓉对K, P, Zn, Cu 的累积较多, 总量分别达到了348.15, 18.94, 0.24, 0.14 mg/株, 分别占复合体的18.46%, 16.36%, 7.27%, 5.67%. 本研究结果为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间的物质分配调节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闫曙光  刘绍璞  何佑秋 《科学通报》2011,56(22):1804-1811
水相合成了谷胱甘肽修饰的CdTe/ZnS 量子点(GSH-CdTe/ZnS QDs). 从原子力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出, 合成的核壳型GSH-CdTe/ZnS QDs 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当吡柔比星与GSH-CdTe/ZnS QDs 相互作用时, 吡柔比星吸附在GSH-CdTe/ZnS QDs 的表面, 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的方式猝灭GSH-CdTe/ZnS QDs 的荧光. 然后向GSH-CdTe/ZnS QDs-吡柔比星体系中加入ctDNA, 吡柔比星从GSH-CdTe/ZnS QDs 表面脱落后嵌入ctDNA 双螺旋结构中, 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被阻断, GSH-CdTe/ZnS QDs 的荧光恢复. 根据GSH-CdTe/ZnSQDs 荧光的猝灭和恢复, 实现了量子点荧光的可逆调控. 结合共振瑞利散射和紫外吸收光谱, 讨论了GSH-CdTe/ZnS QDs 吡柔比星-ctDNA 的相互作用机理, 建立了一种研究蒽醌类抗癌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方法.  相似文献   
996.
换热器内随温度变化的黏度对两流体(火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江峰  许明田  程林 《科学通报》2011,56(23):1934-1939
以橄榄油为例来研究黏度固定和黏度为温度函数的情况下黏性热效应对顺流换热器内两流体 width=相似文献   
997.
陈永华  马东阁 《科学通报》2011,56(24):1947-1955
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因其具有更高的亮度、效率以及稳定性, 其研究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最新进展; 总结了作者研究小组基于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概念, 设计了由一种p 型有机半导体和一种n 型有机半导体层层组成的双层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电荷产生层, 并用它们作为连接单元制备了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 器件的电压得到了降低, 功率效率得到了提高. 通过对电荷产生层的工作机制的深入剖析, 揭示了降低电压、提高功率效率的内在物理原因, 为进一步设计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对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集成微流控芯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亮  申洁  周宏伟  黄岩谊 《科学通报》2011,56(23):1855-1870
作为一种能够在微米级尺度操纵液体的新兴技术, 微流控芯片已经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高密度集成的微流控芯片装置可以实现高通量并行化的实验以及多种操作单元的功能一体化,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学平台, 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 本文着重介绍了集成化微流控芯片装置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及其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化学合成应用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尤其强调了集成微流控芯片系统在传统方法难以达成或实现的单细胞和高通量的研究中的优势, 展望了集成化微流控芯片在化学以及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基于对我国化学化工领域2006-2010年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不同学位层次毕业生数量变化趋势、毕业生在各学科门类及培养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而讨论了我国化学化工领域学生培养的结构特点及人才队伍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The properties of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s are often dominated by the size of their grains and by the atomic structure of their grain boundaries. These effects should be especially pronounced i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where even a line defect can divide and disrupt a crystal. These issues take 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raphene, which is a hexagonal, two-dimensional crystal of carbon atoms. Single-atom-thick graphene sheets can now be produced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on scales of up to metres, making their polycrystallinity almost unavoidable. Theoretically, graphene grain boundaries are predicted to have distinct electronic, magnetic,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t strongly depend on their atomic arrangement. Yet because of the five-order-of-magnitude size difference between grains and the atoms at grain boundaries, few experiments have fully explored the graphene grain structure. Here we use a combination of old and new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to bridge these length scales. Using atomic-resolution imaging, we determine the location and identity of every atom at a grain boundary and find that different grains stitch together predominantly through pentagon-heptagon pairs. Rather than individually imaging the several billion atoms in each grain, we use diffraction-filtered imaging to rapidly map the location, orientation and shape of several hundred grains and boundaries, where only a handful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The resulting images reveal an unexpectedly small and intricate patchwork of grains connected by tilt boundaries. By correlating grain imaging with scanning probe and transport measurements, we show that these grain boundaries severely weaken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graphene membranes but do not as drastically alter their electrical properties. These techniques open a new window for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control of grains and grain boundaries in graphene and other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