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7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508篇
系统科学   423篇
丛书文集   260篇
教育与普及   19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现状及发展   49篇
研究方法   46篇
综合类   10092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508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492篇
  1998年   458篇
  1997年   498篇
  1996年   437篇
  1995年   347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75篇
  1992年   283篇
  1991年   224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185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12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01.
CoCrCuFeNi-TiO was prepared by arc melting of the pure elements and Ti2CO powder under an Ar atmosphere. Both CoCrCuFeNi and CoCrCuFeNi-TiO alloys are composed of a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olid solution, whereas the alloys of CoCrCuFeNi-TiO are basically composed of an fcc solid solution and TiO crystals. The microstructures of CoCrCuFeNi-TiO are identified as dendrite and interdendrite structures such as CoCrCuFeNi. The morphology of TiO is identified as an equiaxed crystal with a small amount of added Ti2CO.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Ti2CO added, the TiO content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and part of the equiaxed crystals changed to a dendrite structure. A test of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CoCrCuFeNi-TiO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CrCuFeNi. However, as the TiO content increases further,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s observed in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302.
研究了局部对称空间中具有平行平均曲率向量的紧致伪脐子流形,利用活动标架法和Hopf极大值原理讨论了子流形的Pinching问题,即估算子流形第二基本形式模长的平方的Laplacian,再对截面曲率和Ricci曲率加以某种限制,得到这类子流形成为全脐子流形的几个拼挤定理.  相似文献   
303.
在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建立吸力式桶形基础数值分析模型,采用砂土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土体主应力方向旋转和非共轴角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非共轴特性对吸力桶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表明:在地基变形过程中,非共轴角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随着偏心距的增加,等效塑性应变在地基中的分布范围逐渐减小,非共轴特性也将减弱,非共轴特性对荷载-变形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弱.对于桶壁端部阻力和桶壁外侧摩擦阻力,非共轴特性的影响随着偏心距的增加而减弱.对于桶体顶部阻力和桶壁内侧摩擦阻力,非共轴特性的影响随着偏心距的增加而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304.
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轮伐期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从经济视角科学确定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短(7a)、中(13a)、长(21a)轮伐期的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Stand volume,SV)、营林成本、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和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持续增长,7a、13a、21a轮伐期的蓄积量分别为144.95m~3/hm~2、346.97m~3/hm~2、553.69m~3/hm~2。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净现值不断增加,在12a时达到最高值(30 297.61元/hm~2),之后逐渐降低,7a、21a轮伐期的净现值分别为17 239.86元/hm~2、22 008.59元/hm~2。内部收益率在13a开始趋近峰值(53.32%),明显高于7a时的39.29%。【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既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可大幅提升蓄积量。  相似文献   
305.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相似文献   
306.
黎树式  黄鹄 《广西科学》2018,25(4):409-417
【目的】分析钦江近50年来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钦江为研究对象,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水沙和河床断面资料,基于小波分析、"3S"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钦江水沙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含沙量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水沙变化突变年份是1979年和1995年;夏半年的平均流量与平均输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8.62%和61.77%,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存在4~6年和15年的周期振荡特征;中游河床枯季先冲刷后淤积,下游则以冲刷为主;流量主要受降雨控制,而含沙量则主要受控于水土流失、森林保育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结论】钦江水沙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和耗水量等人类活动是泥沙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7.
308.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保证服务学习质量,提升服务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反思的理论基础,反思的特质以及反思的作用等方面阐述反思在服务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服务学习,提升服务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09.
A facile, green, cost effective, and template or surfactant free strategy via a two-step route i.e. UV irradiation followed by dissolution-growth for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n-Co composite nanoring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proposed. The nanorings structures and the proces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via TEM, HRTEM, EDX and XRD. Bir-MnO_2 nanosheets first formed through the direct photolysis of KMnO_4 under UV light irradiation. This was followed by a dissolution-growth process via the dissolution of Bir-MnO_2 nanosheets by the generated H~+ from the redox reaction between the added Co(NO_3)_2 and residual KMnO_4, as well as the accompanied formation of CoOOH, and Mn-Co composite nanorings. It was found that a balance between the dissolution and growth rate was needed. Suitable pH, KMnO_4 presence and the starting nanosheets like Bir-MnO_2 we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nanorings. The obtained Mn-Co nanorings/TiO_2 showed enhanced efficiency for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CHO.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ed dissolution-growth method can be adopted for the designing and preparation of other Mn-Co composite nanostructures which can be further applied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310.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各节段运动的同步性.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CMQ软件获取各节段径向圆周应变及应变率曲线,然后转变为RT-3DE模式,得到17节段时间-体积曲线(VTC),并获得收缩功能以及非同步收缩参数.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组3个水平所有节段径向应变值和圆周应变值均减低;2)心梗组患者Trs-SD,Tcs-SD,Trsr-SD,Tcsr-S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心梗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心梗组LVEDV,LVESV显著增加,LVEF显著减小;4)病例组患者左室Tmsv17-SD,Tmsv17-Dif,Tmsv17-SD%,Tmsv17-Dif%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结论 RT-3DE和2D-STI可以准确地量化左室收缩功能,评价AMI患者左室运动的同步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也影响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