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5篇
系统科学   87篇
丛书文集   108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5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struct a high-density genetic linkage map to facilitate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for fiber quality traits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 genetic linkage map comprising 421 loci and covering 3814.3 cM,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73.35% of the cotton genome, was constructed using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ross GX1135 (P 1 )×GX100-2 (P 2 ). Forty-four of 49 linkage groups were assigned to the 26 chromosomes. Fiber quality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F2 population sampled from individuals, and in F2:3 , and F2:4 generations sampled by lines from two sites and one respectively, and each followed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wo replications. Thirty-nin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were detected for five fiber quality traits with data from single environments (separate analysis each): 12 for fiber length, five for fiber uniformity, nine for fiber strength, seven for fiber elongation, and six for fiber micronaire, whereas 15 QTLs were found in combined analysis (data from mean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F2:3 generation). Among these QTLs, qFL-chr5-2 and qFL-chr14-2 for fiber length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in three generations (four environments) and verified further by combined analysis, and these QTLs should be useful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to improve fiber quality in upland cotton.  相似文献   
42.
薄膜的残余应力是影响MEMS器件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微旋转结构法能够简单有效地测量薄膜的残余应力.文中采用MEMS工艺制作Al薄膜微旋转结构,根据微旋转结构法对m薄膜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溅射Al膜的残余应力为张应力,大小在80~110 GPa之间.对Al薄膜悬梁进行静电驱动,其驱动电压为31 ~34 V,与根据Al膜残余应力的测量值所计算出的驱动电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3.
悬架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动态输出反馈设计悬架半主动控制的控制器.先设计全主动控制律,再以半主动控制律逼近之.通过半主动作用以抑制任意激励下的悬挂质量振动及轮胎动态载荷.由于系统在相对速度vr→0时具有弱可控性,引入适当的饱和函数以得到连续的半主动控制律.采用H∞动态输出反馈设计方法在于强调低频段干扰的抑制作用,这与通常的宽频带控制律有显著的区别.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使得悬挂质量的振动得到改善,而轮胎的动态载荷无明显变化,这反映了半主动控制的低频抑制作用.然而抑制悬挂质量的高频振动必然导致轮胎动态载荷的恶化.因此控制器的设计需在乘坐舒适性与操纵安全性之间作适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44.
间歇精馏过程中最小过渡馏分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间歇精馏过程中最小过渡馏分的概念,对有无持液量两种情况时最小过渡馏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拟分析了间歇精馏过程理论板数和持液量对其最小过渡馏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精馏过程的最小过渡馏分量随理论板数的增加先降低、后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塔板和冷凝器的持液量与最小过渡馏分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为使冲击试验机的模拟试验过程尽可能的贴近于实际的水下爆炸环境,满足最新抗冲击标准的要求,同时把传统中型冲击试验机的最大测试能力从2,700kg提高到5,000kg,对双波冲击试验机中用于产生正波的液压驱动系统、波形发生系统和基础隔振系统分别构建了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分别针对设备在冲击速度为5.0m/s、4.0m/s和3.3m/s测试条件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产生与最新抗冲击标准BV043/85和MIL-S-901D相吻合的冲击加速度波形。  相似文献   
46.
非金属微粉低密度水泥浆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密度水泥浆可解决低压易漏井固井时水泥浆漏失的难题,但由于其水泥石抗压强度低、体积收缩大,严重影响了固井质量和油井寿命.用外掺法在水泥颗粒空隙中添加非金属微粉,降低水泥石的孔隙率和收缩率,并提高其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密度(1.4 g/cm3)掺有漂珠的低密度水泥浆相比,掺有非金属微粉的低密度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显著提高,水化1 d后有害孔率降低了72.4%,7 d体积收缩率降低了58.9%,水泥浆的工程性能基本满足固井施工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7.
以烷基叔胺、氯乙醇、环氧氯丙烷、PEG200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醚基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对合成工岂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钙皂分散力等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此系列产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较好的分散能力,特别是长链烷基为18的产品。  相似文献   
48.
针对科技项目团队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引入粗糙集和信息熵理论,总结以往项目经验,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的团队能力指标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9.
针对人工设置天波雷达相干积累时间存在盲目性,不能充分发挥雷达探测性能的问题,以空中目标探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自适应积累时间设置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积累时间对天波超视距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其次,计算了影响相干积累时间的信号时宽和积累点数的最优值.然后,提出了自适应设置积累点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方法比人工方...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影响超声波降解酸性橙Ⅱ的温度、浓度、超声波输出功率、pH值和二氧化钛添加量等各种因素,结果发现,温度升高降解率提高,质量浓度增大降解率降低,输出功率增加降解率升高,pH值下降降解率升高,二氧化钛添加量增加降解率升高,在0.75 mg.L-1时,效果最好;并进一步研究了降解机理,发现其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