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7篇
系统科学   83篇
丛书文集   41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8篇
研究方法   13篇
综合类   13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袁景玉  焦墨雪  姚胜  张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7):11681-11687
居住区作为居民最熟悉的户外环境,其步行道路夜间光环境的适人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虚拟模型还原居住区内人车混行道路的照明环境,采用眼动仪记录虚拟场景中受试者的眼动特征,并获取其对测试环境的心理感受评分,研究了居住区夜间光环境中色温、灯具安装高度与安装间距等因素对行人生理与心理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光源色温值在3 800 K左右时有较强的安全慰藉作用;在5 m的路面有效宽度下,光源垂直路面处与相邻光源间的距离在13~17 m间时安全感评分最高,此时灯具安装高度约为路面有效宽度的1.3倍,灯具安装间距约为其高度的2.2倍;照明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感。研究可为今后居住区道路的照明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2.
汽车车架扭转应力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见开口截面车架在典型工况时扭转应力的分析,推导出扭转应力计算公式,从而得出了开口截面车架的一些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改善车架扭转应力分布的具体措施.对汽车车架设计方案的拟定和车架应力分析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3.
通过采用失重法、CMB-4510A缓蚀剂快速评定仪、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在酸性体系溶液中吐温40、硫酸锌、葡萄糖酸钠三种缓蚀剂单独使用及以吐温40为主的二元复配体系对20号碳钢在酸性体系中的缓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0℃,p H值为4时,吐温40可以很好地抑制20号钢的腐蚀;而且吐温40与硫酸锌、葡萄糖酸钠的复配缓蚀剂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4.
本文采用分布反馈(DFB)激光器作为传感头,搭建了一种基于3×3耦合器的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在基于微分交叉相乘算法(NP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调算法——反演微分交叉相乘算法(iNPS)。算法利用3×3耦合器三路对称的优点,采用3×3耦合器输出的两路信号反演出第三路信号,对三路信号校正后采用NPS算法对振动信号进行解调,系统采用两个光电探测器,与传统的NPS算法相比,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复杂程度。对iNPS算法与使用两路信号进行解调的微分交叉相乘算法(NRL)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了两种算法在不同输入振动信号的信噪比和3×3耦合器的不同对称度条件下的解调结果。结果表明,在振动信号信噪比为32 dB的情况下,iNPS算法的信纳比比NRL算法信纳比提高了37.4 dB,总谐波失真率(THD)下降了28%。并且iNPS解调算法可以在3×3耦合器三路信号不对称的情况下解调出振动信号。  相似文献   
205.
氢气作为绿色清洁能源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氢气易燃易爆易泄漏的特性,研发一种安全可靠的光纤氢气传感器是安全使用氢气的前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作三氧化钨/铂(WO3/Pt)氢敏薄膜,基于透射式光纤氢气传感系统进行氢气浓度检测。由于氢敏薄膜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受温度影响,并且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水,阻碍反应的进行,因此氢气浓度与光电探测器接收到的光强信号呈现非线性特性。为了提高氢气检测的准确度,使用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等算法对测试数据进行优化,通过计算算法的平均相对误差率和决定系数(R2)来对比3种算法的优劣。与BP和RBF神经网络相比,SVR算法预测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率低至3.8%,R2高达0.999 8,对氢气浓度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06.
褚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893-2896,2901
本文主要对超音速下的压力分布测量飞行试验技术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对压力分布测量的试验方法、测试原理、试验飞机、测试设备等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重点研究了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得出了超音速飞行试验中压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飞行试验结果误差分析,并得出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国内在超音速气动力飞行试验领域内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中所给出的计算方法可为今后的飞行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7.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宣布将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新型制剂新药定义为新药(2类),为新型制剂新药的研发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新型制剂新药是在化合物新药基础上开发出的新药,与化合物新药相比,具有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优、患者顺应性更好等优点,新型制剂产品上市后通常会取代第一代普通制剂产品。近年来,中国新化合物新药的研发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产生了诸如埃克替尼、西达本胺等重磅级的化合物新药产品,但仍无国际认可的NDA新药产品。因此,开发研发成本低(仅为化合物新药开发成本的1%~3%)、周期短(约占化合物新药开发周期的1/2~1/3)、成功率高的新型制剂新药,是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药研发走出国门,并取得国际认可的又一途径。以口服固体缓控释产品为例,阐述了新型制剂新药的特点及其对患者、企业和国家的意义,探讨了推动新型制剂新药发展的政策落地问题,表明开发新型制剂新药既符合中国当前科技创新的既定目标,又可以给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8.
 为提高薄壁结构吸能元件的抗撞性能,在传统的光滑圆柱壳表面添加金字塔型波纹。基于显式有限元技术, 应用LS-DYNA软件对这种新型的金字塔型波纹薄壁管进行抗撞性分析。采用Fibonacci搜索方法搜索该波纹管的正多边形截面的最佳边数,以波纹的高度和倾角为设计变量,以结构的吸能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响应面法拟合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半径为40mm的波纹管算例的优化结果表明,金字塔型波纹管在截面为正十一边形、波纹高度为80mm、金字塔形波纹的顶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为38.92mm时吸能最大,吸能能力比光滑表面的圆截面结构提高31.88%。新提出的波纹结构可用于实际吸能元件的设计,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9.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结合界面生长法,以醋酸镍为母体,水合肼为还原剂,吐温-40为修饰剂,NaOH为pH调节剂,正丁醇为生长剂,制备了厚度15~27 nm、片长380~500 nm的镍纳米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镍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将镍纳米片、球形镍纳米颗粒作为基础油液体石蜡(LP)的添加剂,在UMT-Ⅱ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分别考察添加前、添加后LP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镍纳米片的晶格参数膨胀率为0.971%,各晶面2θ相应增加;与基础油LP相比,添加纳米镍后,较大程度降低了摩擦副的摩擦因数,显著改善了LP的摩擦性能;就改善效果而言,镍纳米片优于球形镍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210.
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吸附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烯酰吗啉在红土、黑土、潮土3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吸附时间、浓度、pH值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sh吸附等温式,拟合度均在0.99以上;影响土壤吸附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值;吸附常数Kf与pH值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r=0.95);土壤对烯酰吗啉吸附量随着土壤pH值增高而降低;腐殖酸对烯酰吗啉吸附起决定作用,烯酰吗啉与腐殖酸发生电荷转移,并能与腐殖酸羟基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