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关于202不锈钢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200系列不锈钢系列的主要钢种及成分。比较了202不锈钢与304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发展202不锈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分别在正态分布和t分布假设下,通过改变样本容量、自由度、变异值、变点位置等参数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常用的水文序列变异点检验方法的检验性能.结果表明,Pettitt检验法对于端点位置的均值变点具有最好的检验效果,BrownForsythe检验法适合小样本数据,秩和检验无明显优势.最后用这3种方法分析了西宁市1951年至2000年3月份的月均降水量序列,发现在1977年存在一个变异点.  相似文献   
23.
为克服粒子群在解决多峰函数复杂问题时存在收敛速度慢和极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学习多峰延迟粒子群混合算法。首先引入改进的高斯学习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4 种进化状态在算法中引入延迟因子避免局部最优问题。通过对6 个单峰多峰测试函数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GLPSO( Gaussian Learning PSO) 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同时验证了GLMDPSO( Gaussian Learning Multimodal Delayed PSO) 算法在处理多峰函数复杂问题时具备更好的全局搜寻能力。因此,改进算法在解决多峰函数寻优问题时可有效跳出停滞状态,提高收敛速度并具有较好的寻优能力。  相似文献   
24.
为减弱经典k-means 算法中RGB( Red Green Blue) 空间各个颜色分量高度线性相关以及欧氏距离的尺度相关性对图像分割结果产生的影响,并克服RGB 空间色彩分布不匀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Lab 颜色空间的改进k-means 聚类彩色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将颜色空间从RGB 转换为Lab 空间,每个像素点都可以由L、a、b 3 分量组合进行表示。其次,用马氏距离替换欧氏距离进行改进,应用改进后的k-means 算法对图像像素点进行聚类,从而实现分割目的。通过实验证明该改进算法比经典k-means 算法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5.
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木本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为其宿主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氮素,这些根瘤菌在分类地位上可归入不同的属、种,说明它们的多样性及与木本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混杂性。另外从木本豆科植物上分离的根瘤菌还有较强的抗性,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6.
为了让本科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结合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计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校园土地分类实验项目。以2015 年9 月20 日高分二号( GF-2) 卫星拍摄的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卫星影像为实验数据,通过使用不同的光谱指数以及支持向量机( 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 分别对影像中的建筑物、植被、水体、平地和操场等地物进行提取,进而得到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校园地物分类图,并对分类结果中各种地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与真实的地物参数进行对比,近而改善该方法的分类精度与可靠性。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7.
针对电气设备在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遵循电气设备的检修程序,推行点检定修和规程化管理制度,实施合理的大修与改造,抓好备件储备,强化微机对设备检修的管理。  相似文献   
28.
根据全硫分析的测定原理,分析了影响测定精确度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降低全硫分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煤的全硫分析精确度。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红外焦平面热成像仪原理,系统采用FPGA对数据进行采集控制,采用DSP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与PC机通信,在硬件上构成一个以DSP+FPGA+PC的成像电力在线检测系统。文章给出了红外成像视频信号和DSP数据处理方法,并使用VB6.0实现图像在PC机上的显示和处理。  相似文献   
30.
The formation of low-mass stars like our Su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a molecular cloud fragment into a protostellar core and the subsequent accretion of gas and dust from the surrounding interstellar medium.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suggest that the radiation pressure from the protostar on the in-falling material may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stars above ten solar masses through this mechanism, although some calculations have claimed that stars up to 40 solar masses can in principle be formed via accretion through a disk. Given this uncertainty and the fact that most massive stars are born in dense clusters, it was suggested that high-mass stars are the result of the runaway merging of intermediate-mass stars. Here we report observations that clearly show a massive star being born from a large rotating accretion disk. The protostar has already assembled about 20 solar masses, and the accretion process is still going on. The gas reservoir of the circumstellar disk contains at least 100 solar masses of additional gas, providing sufficient fuel for substantial further growth of the forming st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