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465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城市范围土壤受到人为扰动而出现生态功能退化,总结了城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水文生态特征,分析了城市土壤对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影响,探讨了低影响开发(LID)工程土的要求,以期为改善LID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以下渗为主的LID措施,土壤饱和导水率是重要参数;以去除污染负荷为主的LID措施,土壤质地、容重是重要参数,pH及本底养分、重金属含量也是影响因素;应以此为基础设计改良工程土配方;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场地土壤的机械人为压实;定期清理设施区域的垃圾,防止阻塞土壤表层;在污染严重区域,定期检测土壤污染物浓度,若超过土壤负载需更换土壤。  相似文献   
82.
红层软岩泥化夹层土水特征曲线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红层软岩泥化夹层土-水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体积压力板仪对不同初始状态的泥化夹层土进行试验研究.选取van Genuchten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1)初始含水质量分数大的试样,进气值、残余含水质量分数也大,进气值随初始含水质量分数变化敏感性在高干密度时明显降低;(2)初始干密度大的试样,进气值明显增大,这种变化幅度在低初始含水质量分数时更大.同时土-水特征曲线斜率变得更缓,试样残余含水质量分数增高;(3)粗粒质量分数高的试样,进气值降低,持水能力增强,残余含水质量分数更低.  相似文献   
83.
台湾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游客源市场,笔者主要以2000—2010年大陆各省市接待台湾游客人数为研究数据,分析了大陆地区台湾游客流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大陆地区接待台湾游客数量呈现增长的持续性、波动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但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其空间分布与总体入境游客流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最后,对大陆地区台湾游客流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台湾来大陆旅游流网络体系、加快台胞赴大陆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8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pre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s of the Lushan M S7.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pril 20, 2013. The results are based on GPS observations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within its vicinity.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preseismic G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strain release of this earthquake, the thrust rupture is dominant and the laevorotation movement is secondary. Furthermore, we infer that any possible the rupture does not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most likely one fault to the east of the Guanxian-Anxian fault. Some detailed results are obtainable. (1)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locked preceding the Lushan earthquake.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accelerates in the epicenter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ain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dicates that a sinistr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precedes the Lushan earthquake. Therefor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Wenchuan M S8.0 earthquake accelerated the pregnancy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2)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reflected by GPS data are mainly located in a region that is 230 km (NW direction) × 100 km (SW direction),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larger than 10 mm lie predominantly in a 100-km region (NW direction). (3) On a large scale,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shows thrust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associated values are remarkably small in the near field (within 70 km)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Meanwhile, the thrust movement in this 70-km region does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release, indicating that the rupture of this earthquake does not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 (4) The laevorotation movements are remarkable in the 50-km regio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hanging wall that is close to the earthquake fault,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in this case correlate with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release.  相似文献   
86.
热浸Zn-Ti合金镀层的显微组织与耐蚀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抑制热镀锌过程中因含硅活性钢引起的镀层超厚生长,本文采用在纯锌浴中加Ti的方法,研究了0.09%Si钢在含低于0.1%Ti的几种锌浴中热浸镀获得的组织,并采用盐雾腐蚀,电化学极化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研究了Zn和Zn-Ti镀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锌浴中Ti含量的增加,Ti对ζ相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合金层厚度逐渐减薄,Ti能有效地抑制含硅活性钢镀层的超厚生长。当Ti含量大于0.05%时,镀层中出现Γ2粒子。Zn-Ti合金镀层在5%NaCl溶液中发生自发腐蚀的倾向小于Zn镀层,其极化电阻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耐蚀性能提高。Zn-Ti镀层表面形成的氧化膜由ZnO 和TiO2组成。锌钛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纯锌镀层是由于在镀层表面形成了更加稳定的TiO2膜。  相似文献   
87.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结构及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地考察,对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分布,游客年龄、学历、收入、职业,以及出游方式、停留时间、旅游感受等行为特征,提出了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改善旅游地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拓展客源市场,深度开发延安市"一圣、两河、三黄、四山"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载流子的注入对液晶盒中电压的影响,构建了光折变液晶系统中表面电荷调制的载流子注入模型。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液晶中的载流子向表面聚集,形成界面双电层。该双电层屏蔽了大部分的外加电场,使外加电压基本上都降落在界面双电层上。非均匀光照射时,在光亮区,来自于ITO电极的电荷将越过界面,产生载流子复合。而处于暗区的表面电荷密度基本保持不变,界面电荷层继续屏蔽外加电场,在液晶体内形成了与光强空间分布相对应的空间电荷场。基于以上模型,给出了界面附近的载流子和电场的动态演化过程,理论分析与已有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89.
根据国内某厂宽板坯连铸工艺条件,利用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及喷嘴冷却特性,分析不同因素对铸坯角部复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铸坯断面宽度为1 800 mm时,喷嘴间距选为450mm,铸坯宽面表面温差小,有利于实现铸坯的角部复热;喷嘴间距一定,随二冷区比水量的减小及铸坯宽面外侧两喷嘴冷却水量的降低, 铸坯角部复热效果更好;较小的角部凝固坯壳厚度有利于减小内部高温钢液蓄含的热量向铸坯角部传递的阻力,改善角部复热效果.  相似文献   
90.
由于宏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导致可测序的宏基因组数量激增,可测DNA序列也在扩大,但绝大部分DNA序列种属未知,故生物信息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研究一种如何针对这些巨大量宏基因组DNA信息属性约简并正确分类的方法.提出采用RandWPSO结合粗糙集的优化算法,分别对宏基因组中的DNA片段在不同属、同属不同种情况下进行属性约简并分类,经实验证明能够进行有效约简可取得较高的分辩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