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研究方法   5篇
综合类   49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中林 《科学通报》2010,55(25):2472-2475
自从手提电脑和手机等个人可移动电子产品普及以后, 解决小范围的用电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目前主要靠的是蓄电池. 在未来不久, 由于微纳系统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原位人体健康的实时监测、基础设施的监测、环境监测、物联网以及军事技术上的应用, 传统的利用蓄电池来提供电源的方法将不能满足或不能适应传感器网络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在2005年, 作者提出了自驱动的概念, 其根本是利用从环境中收集的能量, 通过能量转换来驱动这些微纳系统, 实现功率自给. 本文介绍作为微纳系统中可持续自供型电源的一种——纳米发电机的研究和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52.
在pH4.50的酸性介质中,亚铜试剂与Cu(Ⅰ)生成紫色配合物,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可进行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u(Ⅰ).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5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6.8×104L·mol-1·cm-1;Cu(Ⅰ)在0~1.48mg·L-1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用此法测定天然水中痕量Cu(Ⅰ),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3.
在pH 3.50酸性介质中,Cu(Ⅱ)和Fe(Ⅲ)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与5-Br-PADAP生成有色配合物.有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都位于57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7.96×104 L·mol-1·cm-1和6.30×104 L·mol-1·cm-1;Cu(Ⅱ)在0~13 μg/25ml,Fe(Ⅲ)在0~18 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铝片和水样中的Cu(Ⅱ)和Fe(Ⅲ),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4.
高秋阳 《松辽学刊》2000,(3):25-27,51
本文研究了圆环内以径向函数为符号的Toplitz,算子和Hankel算子的有界性,紧性以及谱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55.
设G是有限简单无向图,使G-S的每个分支都包含至少k个点的边割S称为G的k-限制边割。G的k-限制边连通度λk(G)是G的k-限制边割之中最少的边数。定义ξk(G)=min{[U,U-]:U V(G),|U|=k,G[U]是连通的},若λk(G)=ξk(G),则称G是λk-最优的。若任意最小k-限制边割都孤立一个k阶分支,则称图G是超级-λk的。应用范型条件给出了图是λ3-最优和超级-λ3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56.
G Buck  N Groman  S Falkow 《Nature》1978,271(5646):683-685
  相似文献   
57.
58.
以热重法和Achar-Brindley-Sharp-Wendworth计算方法,进行了微胶囊热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获得了热分解活化能与反应机理函数.结果表明全部微胶囊热分解过程属于二级反应和一级反应的范畴,有时会产生二级反应过渡到一级反应的情况.释放动力学的研究以甲醇为溶出介质,在290 nm时辣素产生特征羰基吸收峰.结果表明,多孔性、低结晶度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在表观上比较符合零级规律,突释效应明显;无孔、高结晶度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在表观上比较符合Higuchi或一级释放规律.  相似文献   
59.
We examined the coding sequence of 518 protein kinases, approximately 1.3 Mb of DNA per sample, in 25 breast cancers. In many tumors, we detected no somatic mutations. But a few had numerous somatic mutations with distinctive patterns indicative of either a mutator phenotype or a past exposure.  相似文献   
60.
Modes of faulting at mid-ocean ridg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uck WR  Lavier LL  Poliakov AN 《Nature》2005,434(7034):719-723
Abyssal-hill-bounding faults that pervade the oceanic crust are the most common tectonic fea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se faults form at plate spreading centres came with the plate tectonic revolution. Recent observations reveal a large range of fault sizes and orientations; numerical models of plate separation, dyke intrusion and faulting require at least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of fault formation at ridges to explain these observations. Plate unbending with distance from the top of an axial high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dip directions and offsets of faults formed at fast-spreading centres. Conversely, plate stretching, with differing amounts of constant-rate magmatic dyke intrusion, can explain the great variety of fault offset seen at slow-spreading ridges. Very-large-offset normal faults only form when about half the plate separation at a ridge is accommodated by dyke intr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