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由于光子偏振态在长距离光纤中无法保持稳定,因此以偏振编码为基础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需要进行偏振控制以保持成码的正确性。在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的研究中,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替代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种方案具有高效率、高集成度等优势。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利用FPGA实现单光子偏振控制的方案,经实验演示证明了这套方案的有效性和稳定性,90%的成码耗时远高于计算机控制核心时的65%的最大值,相同编解码、纠错方式情况下,拥有更大的成码耗时便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密钥生成。整个控制过程中FPGA和单光子探测以及电动偏振控制器(electric polarization controller, EPC)电压调节机制可以统一集成,实现偏振控制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42.
群分割技术作为群目标跟踪技术的首要环节,其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后续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效果。在深入研究目前已有的群分割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坐标映射距离差分的快速群分割算法。首先将量测集的二维信息分解为两组坐标映射距离的一维信息,进而分别进行排序和分群处理,从而减小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最后将分别获得的两组预备群进行取交关联,得到最终的分割群。通过与3种传统算法在时间复杂度上的理论分析与比较,该方法在大视场回波稀疏条件下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经过多场景的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的处理效能显著高于传统算法,且对复杂动态场景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3.
从多粒度视角研究了直觉模糊信息系统,定义了优势关系,给出了乐观和悲观的两种模型,研究了其性质及其与单粒度模型的联系与区别,并且给出了决策规则的置信度因子及其决策规则的获取方法,定义了多粒度直觉模糊决策系统的属性重要度,将其应用到多专家综合决策中,从而弥补了单粒度直觉模糊粗糙集的不足,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本文理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4.
卫星数传OFDM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信号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有利于实现高速传输。在卫星对地高码率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中,OFDM有助于解决带宽资源的问题,因此极富吸引力。但是,由于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星地链路的大动态特性,传输信号会遭受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影响。对于宽带OFDM信号而言,多普勒效应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不再仅仅是频率的偏移。分析宽带OFDM信号在LEO卫星对地数传链路中所受到的多普勒影响。首先,对卫星数传链路进行数学建模,并且推导出该大动态场景下的OFDM信号模型;之后,量化分析由于多普勒效应所产生的符号间干扰和载波间干扰。根据理论分析结果,给出OFDM体制在LEO星地数传应用中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局限。 相似文献
145.
将常规冰升华产物NaNO2纳米粒子在乙醇分散剂中超声震荡, 使小晶粒重新组合, 形成更稳定的方形聚集体, 并在冰升华过程中, 施加一个0.5 kV/cm的垂直电场. 结果表明, 电场导致一部分NaNO2纳米晶超过6 nm, 表现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这是由于电场使NaNO2纳米晶粒沿电场方向被极化, 而同向极化使相邻晶粒间存在一个斥力, 从而导致离散的NaNO2纳米晶粒形成. 相似文献
146.
将深圳特区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后期4个阶段,采用100、200和300 m3种不同尺度的网格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深圳湾地区基围、红树林和滩涂3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发展期阶段的基围处在中强度转移的很多,并集中在城市化速度最快的福田区,说明基围在发展期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大量的基围在该区域转化成建成区。从1989年开始,基围发生转入的网格比例很小,且强度较低。②红树林转移的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附近,其转入基本处于低转移强度。1989年至1998年间,红树林发生了高强度的转出。③滩涂的转移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体现在空间上转移范围的非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时间上转入转出的反复性,作为海岸交错的连接带,滩涂的转出基本沿着海岸带分布。围海造田等人为干扰使得滩涂等自然景观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等人工景观转移,深圳湾的海岸线逐渐向浅海延伸,海岸线的长度正在不断地缩减。④3种尺度分析都是建立在Jenks自然分类法基础上的转移强度网格,尺度的大小对四类转移强度的空间分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一阶段同一目标景观的转移强度,会因为网格尺度的不同造成差异。总体上来讲,200 m的网格大小是本研究最适宜的研究尺度,因为它比300 m的尺度保留了尽可能多的景观信息量,同时又剔除了100 m尺度上的信息噪音。 相似文献
147.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亚精胺(SPD)分别与3种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由紫外扫描数据可知,随着单体的不断加入,整个混合物体系产生红移,其趋势为MAA>AM>AA,SPD与3种单体主要都是形成1:3型复合物。采用计算化学中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SPD与3种功能单体的最优构型、相互间的结合能以及NBO电荷转移情况,结果发现,1个SPD分子与MAA和AA单体在印迹比为1:1的情况下均形成2个氢键,与AM只形成1个氢键;SPD与3种功能单体均是在印迹比例为1:4时获得最低能量,即模板-功能单体二者比例为1:4时能获得最好稳定性以及吸附效果,其中又以SPD-MAA体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9.
以精细地震解释为依托,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史及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挤压+走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柴达木盆地形成北部、南部和西北部3大挤压走滑断裂系统,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平衡剖面复原表明,柴达木盆地断裂的形成演化主要有3类模式:(1) 断裂在中新世(N1)定型;(2) 断裂在上新世(N2)—第四纪(Q)期间发育形成;(3)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在活动的长期发育的断裂。这些断裂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侏罗纪的扩张、古近纪的初步挤压反转、新近纪大幅度逆冲走滑、第四纪最终定型等阶段。 相似文献
150.
华南地气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东莞市气象台涡动能量平衡观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和常规观测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感热交换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感热交换系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的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相对较大,而夏、秋两季的感热交换系数则相对较小。近地面风速越大,感热交换系数越小。华南地区感热交换系数一般在(3.26±1.55)×10-3的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