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依据一种基于流体近似理论构建的简化模型,模拟计算了JET装置中的等离子体输运过程,考察讨论了离子温度梯度(ITG)模在反常输运过程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低约束状态下离子的密度梯度整体平缓,反常输运由ITG模主导;当辅助加热功率增大到一定阈值后,在等离子体边缘将产生陡峭的密度梯度,这使ITG模在边缘区域受到强烈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Gill数值求解方法模拟了HL-2A装置在中性束加热条件下,电子、离子温度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我们对不同中性束注入条件下的电子、离子温度演化也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电子、离子温度的爬升速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冲击电流计测直螺线管磁场的实验电路原理,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回路的电阻使标准激励回路与待测激励回路的脉冲电流时间常数相近可以很好地减少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塑料-NaI(T1)复合探测器对点状γ射线源的探测效率与晶体尺寸之间的关系,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及相关软件,在VC++开发平台下编制了可以自定义塑料-NaI(T1)复合晶体尺寸的软件,实现对不同能量的γ射线的探测效率的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矩阵拟合出不同尺寸探测器对点源的效率函数,并确定出函数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在Weiland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碰撞效应的双流体方程,获得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芯部区域ITG(离子温度梯度模)和TEM(捕获电子模)的色散关系,分析了归一化温度梯度和密度梯度以及归一化径向坐标对这两种模式增长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密度梯度对离子温度梯度模有致稳作用,而对捕获电子模模有促进作用。两种模的增长率都随各自温度梯度和归一化径向坐标的增大而不同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色散方程,研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杂质模的不稳定效应,分别模拟了不同杂质离子所激发的杂质模在不同参数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杂质模驱动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通常随杂质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数增大而增大,但也有反常的情况,质量很大的杂质离子可能导致更小的不稳定性.杂质模的激发必须使杂质离子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杂质离子越轻,电荷数越低,阈值越大.更强或更弱的磁剪切效应都有利于抑制杂质模的不稳定性.在k_(θρ_s)谱图中,钨(W~(+8))杂质模有更小的谱宽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旋转磁岛与反平行于磁场运动的通行快离子共振所诱发的快离子输运.结果表明:对于每一个快离子能量存在两个最大共振点,共振投掷角区的宽度比其他点更宽,分析了共振产生的漂移岛面,发现漂移岛面在等离子体边界存在间隙,存在三种类型的漂移岛面,对应三种不同的快离子输运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ONETWO软件对在HL-2A托卡马克上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的实验进行分析,研究了ECRH加热期间的电子热输运和约束行为.ECRH引起了等离子体的共振区域电子温度上升,电子热输运系数变大.同时共振区域能量的增加使能量约束变坏,约束模式由一般模式(O模)转变为低约束模式(L模),能量约束时间下降.这些结果将对HL-2A中进一步提高安全运行和电子热输运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析了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ADS)中钨靶受质子照射一段时间后在水体中产生的辐射剂量分布和辐射剂量随存放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钨靶的散裂产物中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较少;辐射主要分布在沿靶半径方向的10~30 cm和距靶两底面的15 cm范围内;靶中的辐射剂量率10年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双流体理论和唯象模型,导出了碳纳米管中氢等离子体的复介电常数和微波吸收系数,构建了铁催化高压歧化生成的碳纳米管中氢等离子体的微波吸收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铁催化高压歧化生成的碳纳米管氢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对微波产生的碰撞吸收是其主要微波吸收机理,揭示了铁催化高压歧化生成的碳纳米管对2.45 GHz的微波产生强烈吸收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