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以温州市牛桥底河为研究对象,对河道疏浚前、中、后底泥中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进行跟踪分析,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Cd、Cr、Cu、Zn、Mn、Ni、Pb、Hg、As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牛桥底河底泥疏浚工程实施后,表层底泥的TP、TOC和重金属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疏浚后1到3个月内底泥重金属含量最低.虽然疏浚工程可以暂时地显著削减河道中污染物的总量,但其对河道水质和底泥的改善效果仅能维持3~9个月.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疏浚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牛桥底河底泥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温州灵昆岛围垦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温州灵昆岛围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Cd、Cr、Cu、Zn、Mn、Ni、Pb、Hg和As的测定及风险评价,为合理规划围垦区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灵昆岛围垦区土壤均受Cd和Hg污染最为严重,其地累积指数高于其他重金属元素,且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贡献最大.在围垦区内,底泥吹填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最高,其次为农业生产用地.底泥吹填区土壤浸出液具有中等毒性,使热带爪蟾胚胎无法存活,建议在吹填区土壤开发利用之前采取一定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并通过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曝气条件下黑臭河道底泥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变化,同时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曝气对黑臭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随不同曝气强度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当曝气扰动雷诺数(Re)为1810,溶解氧(DO)为7.35时,细菌优势群落多样性最高;序列比对分析推测适度的曝气有利于促进碳、氮、硫循环相关细菌的生长,其中以变形菌门为主导;冗余分析显示DO和Re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河道黑臭污染的形成及其治理、富营养化次生灾害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黑臭河道相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河道水体污染负荷得到了大大消减、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黑臭也逐步好转,但营养盐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可被植物直接利用吸收的营养盐储备充足,同时,黑臭污染的治理使得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建,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引起水华暴发、浮萍泛滥、水葫芦"疯"长、水生植物生物量激增等富营养化次生灾害.对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后富营养化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必须以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为基础,将其纳入到河道污染整治整体规划中.综合运用上/下行效应理论,应从外源控制、内源治理和修复、整体生态系统恢复等角度进行系统预防和控制.同时也应厘清思路,认识到城市黑臭河道富营养化及其次生灾害的形成是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应从当前的"黑臭等重污染治理"向"氮磷营养盐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2007—2008年夏季上海市蚊虫监测点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景观多样性数据,分析了区域水体、植被空间分布等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对蚊虫密度消长的影响,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蚊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内蚊虫密度与景观多样性、水网密度和植被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度成负相关关系,50%~70%植被覆盖度环境更有利于蚊虫繁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蚊虫密度高于其他用地类型.2007—2008年上海市夏季郊区的蚊虫密度高于市区,城市建设对蚊虫密度消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鲁迅公园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体健康状态,于2019年1—10月对鲁迅公园湖泊水体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3属,其中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数量最多,全年平均细胞密度为14.17×106 ind/L,全年平均生物量为3.57 mg/L,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随着季度变化而增加;优势门类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主要代表属有伪鱼腥藻、平裂藻、栅藻、小环藻.采用冗余分析对鲁迅公园湖泊水体中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解析,结果表明, pH值、硝态氮、亚硝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福州市琅歧岛为对象,以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为手段,研究小空间尺度空间范围、封闭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系统能值特征。由此比较分析与大空间尺度开放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然土、腐殖土、生物陶粒和斜发沸石这4种常见填料,根据其不同配比设计出3种生态河岸带装置(R1、R2和R3),并全部种植黑麦草,探究不同填料种类及配比的河岸带处理单元对农村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净化能力,以期为该工艺应用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以自然土和陶粒分层填充的河岸带R1对污染物(不包括NH~+_4-N)的去除率显著优于R2和R3,且出水水质更稳定,其对TN、NH~+_4-N、TP和COD_(Cr)的平均去除率能够分别达到23.0%、49.5%、36.3%和25.6%;3组生态河岸带中的黑麦草对尾水中N、P去除的贡献率最高可达23.5%和22.6%,其对尾水的净化作用值得肯定;含有斜发沸石的R2对水中NH~+_4-N的平均去除率最高(58.2%);生态河岸带的填料生物膜中去除有机物的菌属为优势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而脱氮除磷相关菌属的占比则较小(脱氮与除磷相关菌属的占比均不足2%),说明生态河岸带对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其填料中的微生物净化作用,对N、P的去除则主要依靠填料吸附和植物吸收作用.后续研究可以根据污染物类型强化河岸带的相关功能,并尝试将斜发沸石加入R1的现有填料配置中,从而进一步强化生态河岸带对农村生活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水华期水体中DOM组成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水华期原水为实验水样,初步研究水华期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DisinfectionBy-Products Formation Potential,DBPFP).利用XAD-8大孔树脂,将水体中DOM分离为亲水性物质(Hydrophilic Substances,HIS)、疏水碱性物质(Hydrophobic Bases,HOB)、疏水酸性物质(Hydrophobic Acids,HOA)、疏水中性物质(HydrophobicNeutrals,HOB).4种DOM组分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分布情况为:HIS最高为10.2mg/L,占原水DOC浓度的72.86%.不同DOM组分的DBPFP实验表明,HIS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Potential,THMFP)和卤乙酸生成潜能(Haloacetic Acids Formation Potential,HAAFP)分别占4种DOM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之和的63%和31.25%,为主要的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由于HIS为水华期水体中DOM的主要组分,且具有DBPFP高、不易在水处理过程中去除的特点.因此进一步考查了不同氯化条件(氯化剂用量、氯化时间、水体pH值)对HIS氯化生成DBP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BPs生成量与氯化剂用量及氯化时间成正相关.pH对HIS氯化生成THMs和HAAs的影响并不相同.在实验所选取的pH范围之内,THMs生成量随pH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HAAs产量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20.
通过PCR-DGGE( 变性浓度梯度凝胶电泳) 分析评价了连续运行100 天的白腐真菌膜生物反应器中群落结构的变化, 并研究了群落结构与染料脱色效率之间的耦联关系, 且通过多维尺度(MDS) 方法对 DGGE 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以二维图形向量的方式显示。结果表明, 通过对系统内优势菌种的 18S rDNA 序列进行测定, 并通过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基因库比对确定的菌种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 P. chrysosporium) 在运行期间始终是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 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 其优势愈加 明显, 但反应器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却逐渐降低, 由起始阶段的 1. 92 降至最终的 0. 92 。对 DGGE 条带进行 MDS 分析得知, 反应器在运行阶段基本稳定维持处在一个区域, 表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在运行期间较为稳定, 且该反应器对染料废水始终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 平均脱色率为82.5% , 最高时可达9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