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4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22篇
系统科学   267篇
丛书文集   152篇
教育与普及   206篇
理论与方法论   71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综合类   526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珍稀物种的分布特征是物种濒危等级评定和保护策略制订的基础资料.本文利用MaxEnt模型对分布于凉山山系的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包括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种群的生境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珙桐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300m的中山地带;在水平方向上珙桐基本分布在凉山山系东坡的小凉山地区.珙桐总分布面积为1832.446km2,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为958.448km2,次适宜生境面积为873.998km2.刀切法检验结果及限制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珙桐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海拔、最冷月最低温、最冷季降水量、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到居民点距离.本文建议应加强对凉山山系保护区外的大面积珙桐生境的保护及关键连接区域的恢复,以促进山系内珙桐资源的增长和生境的连接.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以苏南地区常见的30种公路绿化树种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光强梯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性及树木光合日变化,对30个树种的日净固碳量和光合生理拟合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香樟的固碳量最大((11.957±1.053)g·m-2·d-1),其次为碧桃、紫薇、无患子、杨树、竹子、广玉兰、朴树,固碳量最小的为紫叶李((3.888±0.204)g·m-2·d-1),香樟和紫叶李的日净固碳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无患子、洒金珊瑚、银杏在苏南地区生长适应性较好,其次为香樟、木槿、碧桃等;建议在苏南地区公路碳汇林建设中可以优先选用香樟、碧桃、紫薇、朴树、无患子、竹子、桂花、榆树、梅花、腊梅这10个树种.  相似文献   
173.
针对陕西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采用基于网格的树形层次化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建立2015年陕西省与分城市VOCs人为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从而研究VOCs的排放分布特征.首先,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陕西省和分城市VOCs排放量;然后,比较选取合适权重因子分配VOCs月排放量,以研究时间分布特征;最后,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出1 km×1 km的空间网格分布,并得出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陕西省VOCs排放总量为92.91×10~4t,其中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量、移动源和储存与运输源的排放量分别为1.87×10~4,11.43×10~4,29.94×10~4,15.32×10~4,21.86×10~4,12.49×10~4t,工艺过程源为最大的排放源,占比为32.22%;分城市VOCs排放量对比分析,最大的为西安市,其次为咸阳市和榆林市;根据陕西省时空分布图分析,污染排放集中于关中地区,且6月份为全年VOCs排放量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4.
在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的运行原理,并分别对ORC系统的循环工质、性能影响参数、系统优化方式以及主要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ORC系统作为一种热力发电系统,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上,要推广其应用,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安全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以电动汽车用NCM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了三维热滥用模型,仿真分析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结果表明:炉温175℃,在5600s时出现热失控。炉温为165℃,在7200s时出现热失控;炉温为160℃时未出现热失控。自然对流换热的情况下,电池在10250s时出现热失控,散热条件良好时未发生热失控。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在170℃和200℃时,电池发生热失控。  相似文献   
176.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 GC-O-MS)分析潮汕牛肉丸煮制前后挥发性香气活性物质,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确定关键性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煮制前后牛肉丸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含硫化合物11种,醛类7种,杂环化类4种,醇类4种,烃类10种,酯类2种,酮类1种,酚类2种,酸类1种;嗅闻鉴定出12种香气活性物质,经OAV分析确认生牛肉丸中的关键性香气成分是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反式-2-辛烯醛、己醛、壬醛;熟牛肉丸的关键性香气成分是二烯丙基硫醚、己醛、壬醛、二烯丙基二硫醚。比较关键性香气物质OAV的前后变化,发现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反式-2-辛烯醛、己醛是导致潮汕牛肉丸煮制风味变化的关键性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7.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隶属鸻形目鸻科,在江西吉安地区是夏候鸟。2015年3~4月我们在井冈山大学校园内对灰头麦鸡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灰头麦鸡的窝卵数为4.0枚(n=4),卵鲜重平均为26.9 g,卵量度平均为:47.0 mm×34.2 mm。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灰头麦鸡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是5.6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86.6~95.2min之间,平均在巢率为87.5%(n=4)。研究发现,天气会影响鸟类的孵卵节律,相比阴天和雨天,晴天离巢次数和离巢时间最少。  相似文献   
178.
针对行人再识别过程中存在获取的训练样本较少,真实样本分布不一定线性可分和算法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卡方核的正则化线性判别分析行人再识别算法(KRLDA,kemel regularize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该算法首先利用核函数将样本从线性不可分的原始空间映射到线性可分的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空间中构造描述数据之间邻近关系的散度矩阵,再利用正则化线性判别分析获得高维到低维空间的投影矩阵,使得数据在低维空间能够保持高维空间的可分性,从而提升行人再识别算法的识别率。在VIPeR、iLIDS、CAVIAR和3DPeS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9.
为解决在油田中对抽油机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掌握抽油机的工作状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油井远程监测系统.此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视频监控等四部分组成,其中数据采集部分是利用单片机控制传感器采集数据;数据传输部分是利用Wi Fi模块在本地和云端之间实现数据交互;数据处理部分是通过代码实现画示功图;视频监控部分是利用路由器作为一个"桥"实现摄像头和手机的连接.此系统可以通过Android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来实现.最后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制作,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此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系统为抽油机参数检测及其工作状态监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180.
燃煤电站超低排放烟气颗粒物排放测试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台应用超低排放技术的燃煤电站机组,对其除尘单元的烟尘深度脱除能力及湿法脱硫单元的协同除尘能力进行现场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可显著降低烟尘排放水平.采用低低温电除尘、电袋复合、旋转电极及高频电源等技术对除尘单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除尘设备出口烟尘浓度为10.89~22.94 mg/m3,除尘效率均在99.86%以上,且工况变化时脱除效率稳定.应用托盘、单塔双循环、双塔双循环等技术对湿法脱硫系统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测试期间WFGD系统出口烟尘排放浓度分别为2.09,10.48,20.40 mg/m3,WFGD系统协同除尘效率分别为87.18%,85.52%,79.80%.相比改造前烟尘协同脱除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双塔双循环WFGD系统对细颗粒的脱除能力显著高于单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