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地层异常高压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不同异常高压形成机理的系统分析 ,认为不同的异常高压形成机理具有不同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 ,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生烃增压和流体热膨胀增压是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理 .不均衡压实增压主要在泥岩或大套泥岩内砂岩中有作用 ,生烃增压则主要发生于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中 ,流体热膨胀增压主要发生于封闭体系中 ,三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构造挤压作用增压主要发生于压性盆地中 ,在前陆盆地山前带具有普遍意义 .流体密度差增压主要发生于油气藏范围 ,主要产生局部异常高压 .矿物成岩作用引起的超压主要发生于储层中 ,仅是辅助的异常高压形成机理 .水压头对某些盆地的超压形成有一定作用 ,缺乏普遍性 .渗透作用对超压意义不大 .实际的含油气盆地中 ,往往是某一种或几种成因占主导地位 ,而其他成因基本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所以 ,必须具体盆地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与萨尔图油层中有机包裹体有较大差异。扶余油层中有机包裹体量多,个体大,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强的黄色荧光;萨尔图油层有机包裹体丰度不高,个体都较小,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弱的浅黄色荧光。这说明萨尔图油层的烃类成熟度比扶余油层的烃类成熟度高。海坨子构造主要发生过两次成藏过程,早期在嫩江期末,晚期发生在明水期末至第三纪。扶余油层和萨尔图油层的油气来源不同,前者油气主要来自海坨子构造青一段烃源岩,后者主要来自乾安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MK97-002型刨刀的损坏原因,解决该型刨刀对不同硬度(用坚固性系数f表示)煤层的适应性,采用柔性体材料建立刨刀实体模型.根据无网格光滑质点动力学SPH理论构建煤层的本构模型,通过对刨刀刨削不同硬度煤层时刨刀薄弱位置(刀体和硬质合金头连接处)的仿真,得出其应力变化及统计值.结果表明,刨刀应力随煤的硬度增加而加大,对于f=5的煤层,刨刀的最大应力为304 MPa,其应力接近焊缝材料的极限应力,满足强度要求,所以该刨刀适于刨削f≤5的煤层,其损坏是由疲劳破坏造成的.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为确定刨刀的刨削能力并正确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构造具有非能量依赖特性精确平稳解的多自由度强非线性随机系统的新方法.首先用外微分法导出与高斯白噪声外激和参激作用下的多自由度强非线性随机系统等价的Fokker-Planck-Kolmogorov(FPK)方程,该等价FPK方程与原FPK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任意反对称的扩散矩阵,然后通过确定反对称扩散矩阵的系数用逆解法可得到原系统的精确平稳解,它一般是非能量依赖的,也包括了已有的能量依赖的几类精确平稳解,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一类多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平稳解.  相似文献   
15.
16.
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源-盖控藏理论,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对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弧形带油气主要有煤系油、湖相油和二者的混合油3种类型,主力油层原油以煤系油为主,混有少量湖相油,其他含油层位为煤系油;油气远距离运聚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和七克台组湖相烃源岩油气供给充足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烃源岩大量排烃期由东向西持续隆升的构造脊严格约束油气运移指向和油气藏分布;由不整合面和砂体组成的侧向输导网络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关键;白垩系和第三系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有效地阻止了油气在长距离运移路径中的散失.  相似文献   
17.
廊固凹陷泥质岩异常压力与封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廊固凹陷泥质岩的异常压力和封闭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异常压力条件下所形成的良好泥质岩盖层有利于油气聚集.并分析了该凹陷泥质岩盖层的封闭特征,异常压力和微裂缝能控制盖层的封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一种新方法——包裹体测温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剥蚀厚度恢复是反演盆地埋藏史和油气生成史的前提条件.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恢复剥蚀厚度是一种较新的方法,依据所利用包裹体生成时期的不同,将该方法分为两类.分别阐述了该法的理论依据、原理、和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2个应用实例.研究表明,该法在某些情况下能恢复泥岩声波时差法等常规方法无法应用的地区;在多种方法可应用地区,该法恢复结果同其他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包裹体测温法具有原理简单、资料来源方便、成本低、周期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CT扫描、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脉冲渗透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研究。芦草沟组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在几纳米到十几微米不等,其中以宏孔为主,无机矿物和有机质中均可发育较大孔隙;芦草沟组二段中部的微孔隙开放程度最高,岩石基质渗透性也相对最好;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岩石的比表面积,碳酸盐岩、长石的质量含量与比表面积成反比,有利于分布集中、直径较大的孔隙形成。石英(包含自生石英)可通过增强泥页岩的脆性形成微裂缝,抵抗压实作用保护微孔隙,明显改善了泥页岩物性,其有利作用要大于因自生石英形成而阻塞孔隙产生的不利影响。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的微观地质条件有利于游离态页岩油的富集与渗流,是该区建成页岩油产能的重要微观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