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骨条藻的种类与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Greville)是一种在全球近岸海域广泛分布的广温广盐性浮游硅藻,为赤潮引发种.文中就骨条藻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介绍.各种骨条藻种类之间的形态学差异非常细微,在准确鉴定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结合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国际上该属的分类记录种达到12种今生种和9种化石种,而我国已报道了4种今生种.骨条藻中克隆并已定序的基因或靶序列有: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pol)、谷氨酰氨合成酶(gln)、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op)、硝酸还原酶(nat)、16 SrDNA和骨条藻特异性死亡蛋白(ScDSP)等.这些工作为更好地认识骨条藻,有效地防治该藻引发的赤潮灾害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2.
耐高温巴氏杜氏藻突变株的诱变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紫外线辐射的方法对巴氏杜氏藻(Dunaliella bardawil)进行诱变.经过夏日高温(42~52℃)筛选,得到一耐高温的突变株,命名为Dunaliella bardawilvar.H-42 Huang&Liu(简称H-42).研究结果表明,在每天42℃处理6 h的条件下,H-42达到生长平衡期时藻细胞密度为初始密度的4.5倍,而对照在第5天时细胞密度几乎降为零.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证明突变株的细胞体积为(0.65~1.27)×10-15m3,是原出发株的3.0~3.4倍.蛋白质SDS-PAGE电泳表明,H-42在大约24 kD和30 kD处分别比对照多出一条新的蛋白带,同时在大约26 kD处缺失一条蛋白带.RAPD分析表明两者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6.由此我们认为H-42确为一耐高温的巴氏杜氏藻突变株.  相似文献   
33.
舟山群岛近海底栖真菌及其抗生活性初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离自舟山群岛海域海底46个沉积物样品中的丝状真菌进行种属鉴定,及其代谢产物抗菌、细胞毒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舟山群岛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真菌资源.46个沉积物样品中,真菌含量最高可达到2 250 CFU/g(样品).在进行活性检测的89份真菌代谢产物中,有29.2%的样品对一株或一株以上的指示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有10%左右的样品对5株植物致病真菌显示抑制作用,有49.4%的样品对白色假丝酵母显示抑制作用,但没有样品对黑曲霉有抑制作用;在细胞毒实验中,分别有2个、4个和12个样品在浓度为25μg/mL时,对KB细胞、Raji细胞和Hep G2细胞的抑制率高于50%;有55个样品显示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对舟山群岛海域的底栖真菌资源有了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将来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其种类的分类鉴定和定量分析是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显微镜下的人工鉴定和定量计数.为了适应海洋科学和环境监测中的快速检测的需要,解决目前显微镜人工鉴定中存在的专业水平要求高、分类人员断层、耗时等问题,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各种浮游植物自动分析和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藻细胞形态的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图像法,基于藻类色素组成的吸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基于藻细胞大小、色素组成、DNA等的流式细胞仪法,基于细胞基因系列的分子探针法等.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发展动态、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认为基于藻细胞形态的浮游植物显微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其综合了现代仪器自动分析和传统显微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浮游植物自动识别的一种理想和实用的方法,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对极大螺旋藻的富钙培养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添加0.6g/L的CaCO3,在培养24h后收获,即在延迟期的末段收获,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影响较少,同时可获得有机钙质量分数最高,总钙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有机钙占总钙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富钙螺旋藻.并探讨了CaCO3和培养时间对极大螺旋藻富钙效果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报道了采自黄海的一个中国硅藻新记录种——弱小楔菱藻Gomphonitzschia exigua Sovereign,该藻为生活在隆背体壮蟹Romaleon gibbosulum De Haan上的动表生硅藻(Epizoic Diatom).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弱小楔菱藻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描述了该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