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首先介绍了应用智能虚拟环境技术解决矿井通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的通风仿真系统中必须满足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ent系统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给出了通风仿真系统中Agent的结构。最后,采用了一种“投票”式的协同策略,从一个新角度来解决通风中的风网解算存在问题,并构筑了一个智能虚拟通风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岩层移动的现场观测和相似模拟,提出了综放采场坚硬顶板的台阶式悬梁结构,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和力学模型,运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坚硬顶板条件下支承压力对硬煤的压裂效应,依此确定坚硬顶板的最佳预处理步距和液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并根据力学模型对顶板台阶式悬梁破断瞬态平衡条件及其与液压支架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形成了硬顶煤、坚硬顶板条件下综放采场围岩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现了提高硬顶煤冒放性和回收率的安全、高产高效开采;最后,以一个工程实例佐证了其对坚硬顶板的有效控制 图5,表4,参1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 2 9个局、矿综放面的调研 ,系统分析了影响综放工作面长度的地质、技术、经济因素 ,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 ,经济因素是目标 ,技术因素是手段。文中式 ( 1 )、( 2 )、( 6)、( 7)可作为在地质因素一定的条件下 ,确定综放工作面长度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综放采场顶煤冒放形式和顶板移动结构,提出5种煤岩复合结构,研究了其形成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拱—拱组合模型、拱—砌体梁组合模型、拱—传递岩梁组合模型、台阶悬臂—砌体梁组合力学模型、台阶悬臂—悬臂梁组合力学模型,并由此推导其控制方程,计算支架载荷;针对不同顶板、煤层条件,运用相应力学模型分析支架—围岩关系,计算综放工作面支架载荷,确定综放采场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从而有效控制综放采场围岩;通过对10个不同条件综放工作面支架载荷的计算与实测比较,计算值的安全系数为1.06,表明根据综放采场围岩组合结构力学模型计算支架载荷比简化的岩重计算更为合理,从而为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根据综放采场煤岩结构为学模型计算支架载荷的方法。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15.
选取河北井陉石材厂坚硬致密的石灰岩,对相同横断面不同高度的方形岩柱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出了一些统计规律:当岩柱长细比在1~3倍范围内,对岩柱单轴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所取的石灰岩单轴抗压强度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92.07,213.92));随着岩柱长细比的增大,岩柱脆性增强,当长细比大于3以后,岩柱单轴抗压强度随长细比增加减小。  相似文献   
16.
以深基点观测为主,系统研究了“两硬”综放面在实施预处理的情况下顶煤板的冒放规律及冒放结构,依此建立了老顶破断时的悬臂式力学模型,运用瞬间暂时平衡理论,推导了老顶来压的支架载荷估算公式,为“两硬”综放面的煤岩冒放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据目前我国乃至世界采矿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21世纪采矿业的发展,阐述自己对采矿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采矿工程教育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其显现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方法,通过现场矿压观测成果,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力学模型,并对工作面顶板分类和支架选型的合理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来压动载系数小,无冲击载荷;直接顶来压明显但不强烈;支架控制岩层层位高;采场支架以静载为主,静载计算力学模型可以满足顶板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十一个矿不同变质程度的主采煤层样品的宏观裂隙、微观裂隙的观测统计分析,得出了煤体中普遍存在的8种裂隙基本形式及其不同组合而形成的裂隙渗流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形式在不同变质程度煤体中的分布规律,并据此建立煤体裂隙渗流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模型巷道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研究了巷道顶板和两帮的裂隙随载荷变化的分形演化规律 ,得出围岩裂隙的分形维数与载荷比呈线性关系 ,两帮的裂隙分形维数一般大于顶板 ,两帮的裂隙分形演化规律相同。通过测量围岩裂隙的分形维数 ,可定量评价巷道的损伤破坏程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