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通过MR影像的分析探讨高血压与慢性脑损害关系。方法 :搜集颅脑MR扫描的成年高血压和血压正常者资料 2 37例 ,按年龄段将其MRI表现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在脑内多数部位 ,其高信号灶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6 0~ 6 9岁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 ,在底节内外囊、放射冠、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和前后角周围 ,其高信号灶的出现率高于血压正常组 (P <0 0 5 ) ,并且更容易发生脑室扩大 (P <0 0 5 ) ;脑梗死的发生率与血压正常与否无关 (P >0 0 5 ) ,但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结论 :高血压患者多在 6 0~ 6 9岁时表现明显脑损害。  相似文献   
12.
13.
临床实践中注意到:在用某种化疗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肿瘤细胞不仅能对该化疗药产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速摄影仪对乙烷在水平铜表面饱和核态池沸腾中的气泡行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开展了理论分析,实验测量压力为0.2 MPa,热流密度范围为14.65~80.79 kW m~(-2).实验中观测到气泡的生长、脱离和上升过程,得到单个气泡的生长周期,同时绘制出单个气泡生长周期内的直径变化曲线,并将其分为快速、慢速和稳定增长3个阶段,且气泡直径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鉴于其分段特性,推荐采用分段预测模型.发现了气泡脱离直径及频率随热流增大而增大,气泡脱离形状随热流增大而呈现球型、椭球型和不规则形状的变化.还观察到气泡合并,轨迹变化,附加运动和流型变化等现象,并分析讨论了其形成机理,发现系统压力、加热壁面性质液体物性对气泡的行为特性有较大影响.相比文献中的常温液体,乙烷气泡生长周期有差异,其脱离形状有椭球型及不规则形状,且气泡上升轨迹变化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的动物模型,应用新生血管抑制药物β环糊精十四硫酸酯(β-CD-14S)联合肝动脉结扎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共分为5组:(1)阴性对照组;(2)β-CD-14S(0.5g/kg)门静脉给药组;(3)肝动脉结扎组;(4)β-CD-14S(0.5g/kg)肝动脉给药 肝动脉结扎组;(5) β-CD-14S(0.5g/kg)门静脉给药 肝动脉结扎组。实验结果表明,β-CD-14S 肝动脉结扎治疗组较单纯用药或肝动脉结扎组术后30d生存率明显提高。影象学和病理学的观察表明大鼠肝细胞癌的血供受到抑制,证实了β-CD-14S对肝细胞癌诱导的新生血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它与血管栓塞疗法的联合应用可望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技术在膝关节软骨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方法:疑为膝关节软骨病变的患者共60例,常规行MR的SET1、FSET2/PD、3DFGRE及3DFSPGR扫描。结果:在膝关节软骨病变检查的众多序列(SET1、FSET2/PD、3DFGRE及3DFSPGR)中3DFSPGR序列图像的关节软骨显示清晰、图像的组织分辨力高、病变的检出率达95%,且扫描时间短,既可显示出软骨的内部多层结构及病变,又可显示软骨表达改变。结论: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技术是目前MR检查关节软骨病变中最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低温球磨制备纳米晶Al-Zn-Mg-Cu合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低温液氮球磨技术制备了Al-Zn-Mg-Cu合金纳米晶粉末,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在球磨过程中的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变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差热分析(DSC)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材料的固态相变以及热稳定性.研究表明,粉末晶粒尺寸随着球磨的进行逐渐减小,球磨10h后晶粒尺寸达到45nm;微观应变随着球磨的进行逐渐增大.粉末球磨过程中,MgZn2相逐渐减少,合金元素过饱和固溶于α-Al晶格之中.球磨10h后仅有少量的MgZn2相存在.制备的Al-Zn-Mg-Cu纳米晶粉末在低于709K下加热,粉末晶粒长大速度较慢,表明Al-Zn-Mg-Cu纳米晶粉末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液氮球磨制备Al-Zn-Mg-Cu纳米晶粉末及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氮球磨技术制备了Al-Zn-Mg-Cu纳米合金粉末. 采用X射线衍射对材料在球磨过程中的固态相变、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变进行了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微观组织. 研究表明,随着球磨的进行,雾化粉末中的MgZn2第二相逐步减少,并最终完全超饱和固溶于α-Al之中. 低速(200 r·min-1)球磨10 h后仍有少部分粗晶存在于粉末心部;高速(400 r·min-1)球磨能够使粉末纳米晶粒更加均匀. 材料经过低速液氮球磨6 h以后平均晶粒大小稳定在45 nm,并保持到10 h不再变化;增加主轴转速到400 r·min-1继续球磨5 h后,粉末平均晶粒大小降到34 nm. 微观应变随着球磨进行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汉 《科技资讯》2012,(15):218-218,220
进近和着陆是整个飞行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操作曩繁忙,心理和思维最复杂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人为失误的阶段,作为飞行安全的重要关口,有人称之为“最危险的8分钟”。对于飞行学员而言,由于飞行技能尚在形成阶段,飞行经验不足,飞行良好心理素质尚未养成等原因,在该阶段更容易产生人为错误,不利于训练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危及飞行安全。飞行学员进近阶段易犯的几种典型错误主要包括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航向道和下滑道偏差,操纵飞机的同时,不能准确的完成进近阶段要求的任务,以及在夜间飞行时跑道入口高度偏高,容易造成重着陆等。文章针对这种情况,从认知结构,空间定向能力,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以及对错觉的识别与处置等方面探讨了错误产生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完善认知结构。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提高驾驶舱处境意识,正确认识错觉产生的机理,坚持仪表飞行等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跳远起跳技术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训练实践经验,从力学角度对跳远起跳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了跳远起跳技术的一般规律,讨论并指导起跳技术在田径教学与专项训练中的正确技术动作,以便促进跳远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