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3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16篇
系统科学   427篇
丛书文集   582篇
教育与普及   5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9篇
现状及发展   80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22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609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656篇
  2010年   602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436篇
  1998年   426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456篇
  1995年   380篇
  1994年   337篇
  1993年   278篇
  1992年   236篇
  1991年   228篇
  1990年   220篇
  1989年   184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0篇
  1964年   12篇
  1963年   11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态效度的产生、生态效度的涵义、取得生态效度的方法和生态效度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给生态效度一个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以Zn4(OH)2(O2CCH3)6·2H2O为固相源、ZnNO3为掺杂源制备出p型ZnO:N薄膜, 采用XRD, 霍耳效应和PL谱对薄膜进行分析, 研究了衬底温度对膜结构、电学性质和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生长温度较低时, 薄膜呈p型导电特性且电阻率随衬底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衬底温度为400℃时, 载流子浓度达到+5.127×1017 cm-3, 电阻率为0.04706 Ω·cm, 迁移率为259 cm2/(V·s), 并且一个月后的测试表明薄膜仍呈p型导电特性. 当衬底温度过高时薄膜从p型导电转为n型.  相似文献   
993.
汶川地震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Ms)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地区的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相似文献   
994.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史,恢复了长9油层组原油充注时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盐水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的裂隙中,其次在石英次生加大边、胶结物和穿石英颗粒的裂纹中。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主要为长7烃源岩生烃增压驱动的一期石油充注,对应地质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05~125Ma),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中与石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5~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0~1.5;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0~125℃,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1~1.3;穿石英颗粒裂纹的主要分布在120~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2~1.4;总体上充注次序为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略早于石英颗粒内裂纹略早于穿石英颗粒裂纹。  相似文献   
995.
电力系统模数混合试验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新型继电保护和各种探制设备,必须建立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电力系统实时试验系统,文中讨论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实时数字仿真(RTDS)的建模、相似性、试验方法和有效性。基于两种试验系统的互补性,作者提出一种模数混合试验系统,在这种混合试验系统中可以进行电力系统控制设备和继电保护的各种性能试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吕静  李繁  陈三凤  李季伦 《科学通报》2005,50(16):1725-1730
从水稻根际分离筛选出1株降解卵磷脂的有机磷降解细菌菌株S2, 通过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性状、16S rDNA序列、(G+C)含量以及DNA-DNA杂交分析, 鉴定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 采用双亲接合的方法将带有Tn5转座子的质粒导入产碱假单胞菌S2菌株中进行转座子插入诱变, 从5000个卡那霉素抗性的Tn5插入突变株中, 筛选到3株丧失解磷能力的突变株(M808, M1329和M1400)和1株解磷能力增强的突变株(M20). 对Tn5插入位点的基因进行DNA测序表明, 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被突变的基因分别是xcpS, xcpXxcpW, 它们分别编码XcpS, XcpX和XcpW蛋白, 这些蛋白是细菌Ⅱ型分泌途径中的主要成分. 将xcpS, xcpXxcpW基因分别构建在pLAFR3载体上, 通过双亲接合的方式分别导入上述M808, M1329和M1400三个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进行功能互补实验, 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都能使各自相对应的突变株恢复解磷能力. 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碱假单胞菌中卵磷脂酶的分泌是通过Ⅱ型分泌途径来完成的. 解磷能力的丧失可能是由于Tn5插入xcp基因簇中的某一基因破坏了卵磷脂酶向胞外的分泌, 造成突变株不能降解有机磷. 在解磷能力增强突变株M20中, 被突变的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中的chpA基因(参与细菌的颤动)同源性达88%.  相似文献   
997.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长江河口区大量第四纪钻孔作了地层描述、粒度分析、磁性测试和微体生物等分析. 据此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对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这些钻孔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出3~6个旋回, 时间尺度约为40~50万年. 下部沉积旋回(上新世与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基本以含砾(棱角和次棱角状)粗砂、泥质砂为主, 向上变为细粉砂、粉砂质泥; 分选极差, 并含有大量树木碎块, 不含任何海相生物化石; C-M图中以滚动组分占绝对优势, 反映了沉积盆地初期强烈的构造沉降控制因素, 沉积环境以山涧冲、洪积为特征. 中部沉积旋回(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沉积物为砾质砂, 并逐渐过渡到上部黏土质粉砂, 分选差-较差; 海相有孔虫、介形虫零星出现; C-M图反映了滚动、跳跃和悬浮混合的沉积作用, 体现了河流沉积体系向辫状-准曲流河演变的特征. 上部沉积旋回(晚更新世-全新世)由含砾砂、向上变为细砂和粉砂质黏土, 细颗粒地层厚度明显增大, 分选较好—好; 出现大量有孔虫和海相介型虫, 且连续分布; C-M图表现为跳跃和悬浮作用占优, 滚动组分逐渐消失; 表明河流沉积体系逐渐向准平原-平原河流演变, 并明显受到海侵影响, 溺谷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发育; 反映了本区沉降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不断增强的气候作用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998.
陈东浩 《科学通报》1987,32(21):1677-1677
在减阻机理的研究中,减阻流体的粘弹性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测定减阻流体的粘弹性质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此文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特级教授林家翘先生推荐的。林家翘先生1984年底来信说:“此文所讨论的是美国的问题,但是恰巧与中国现在正在争执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我希望你们能把它译成中文发表,这要比我替你们写的文章强过百倍。”林家翘先生指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如何处理教授对教研(本校工作),对社会服务(并另有报酬)精力时间的分配,是一个极难处理的问题,有专任委员会管理,报告给学校当局(校长及董事长),由当局执行,任何过份简化的办法都行不通。林家翘先生在给本刊的来信中说:“我很希望国内的科学家、行政领导,对于科学院及大学的研究与实际建设工作结合,作一个公开的(如在贵刊发表不同意见)详尽的讨论,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全国前途,实在太重要!”作者布鲁斯·巴比特(Bluce Babbitt),47岁,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在他于1978年任州长以前,曾任亚利桑那州司法部长、美国西部州长政策局局长、核安全检查委员会主任。1960年在Notre Dame大学获地质学士学位,1962年在英国Newcastle大学获地球物理项士学位,1965年在Harvard获法律学位。此文原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创办的《科学技术论丛》(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y)第一卷第一期(1984年秋)。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