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3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固体超强酸SO2-4/ZrO2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FT-IR、XRD、SEM等分析手段对固体超强酸SO2-4/ZrO2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用FT-IR差谱法直接证实了ZrO2-SO2-4间化学键的生成,XRD分析证实焙烧温度对SO2-4/ZrO2超强酸性能影响最大,体系在ZrO2呈四方晶型时超强酸强度最高,SEM分析表明经SO2-4处理后,ZrO2表面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该催化剂用于马来酸二丁酯的酯化合成,其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面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2.
通过两步热分解法,以血液蛋白为前驱体制备了含有Fe,C和N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氧还原电催化性能测试,分析了热解过程对产物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和900℃下分别热分解2 h所得产物有较好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和较高的四电子反应途径选择性,其氧还原起始电位0.55 V,电子转移数3.7;热解过程由1步增加为2步,改变了产物的碳基质特性和石墨化程度,有利于氮原子掺杂产生更高比例的吡啶型和Fe-Nx型2种C-N结构,增强了产物在硫酸溶液中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3.
阐述了课程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角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教学实践表明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根据墨西哥帽小波的特点,提出两种新的函数,对化学信号进行n次小波变换,得到了信号的近似2n阶导数.由数值微分法和小波变换法对模拟信号计算的结果发现对于含噪信号,小波变换法有效滤除了噪声,所得结果的信噪比明显高于前一种方法;同时还可分离重叠峰,提高谱图分辨率.该方法函数形式简单,易于编程,为处理化学信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5.
根据《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用气质联用仪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实验教学。介绍了气质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等相关知识。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质联用仪的基本操作,总结各种定量计算方法,学会特征离子的选择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6.
用FT-IR、UV-Vis和XPS等分子光谱和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铜在Fe(CN)溶液中的腐蚀过程,表面膜的形成及其改性。结果表明,腐蚀膜主要由(CN)6(大量)和(CN)6(少量)组成,并夹杂有K4Fe(CN)6和K3Fe(CN)6.  相似文献   
27.
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吸附甲烷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容量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甲烷在无烟煤及其炭化样上的吸附量,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学公式为Q(t)=Qo Qd∝√-1-e∧Bt。结果表明甲烷在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内的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4.3kJ/mol和26.3kJ/mol,其扩散过程则是甲烷通过微孔的流动。  相似文献   
28.
微孔填充理论研究无烟煤和炭对甲烷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制的容量法吸附测量装置,对四川江口红泥煤矿的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在-21℃ ̄50℃范围吸附甲烷进行了对比测量,用微孔填充理论处理了吸附数据,详细讨论了微孔填充理论与其它吸附理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吸附甲烷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在讨论热力学参数时,以微孔填充理论的结果为好。  相似文献   
29.
采用θ-2θ型粉末衍射仪测定了液体汞的结构.提出了直接利用由X射线衍射分峰法所确定的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分析单原子液体结构的简单方法,并测得液态汞的最近邻原子间距R1为3.00 A,次近邻原子间距R2为3.38 A.研究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分峰法对单原子液体体系的结构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0.
采用θ-2θ型粉末衍射仪对Ni在H2SO4介质中的钝化过程进行了现场X-射线衍射(XRD)观测,同时收集Ni电极/溶液界面两侧的XRD谱图,采用差谱法分析Ni钝化前后界面两侧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钝化电位下,更多的H2O分子进入Ni电极表面及附近,其数目随钝化电位的升高而增大.H2O分子参与Ni的钝化过程,在Ni的钝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钝化膜的厚度随着钝化电位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