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分析了采用单极接地方式的双端直流配电系统中直流侧单极接地故障特征,将故障过程分为直流电容放电、自然换向至稳态两个阶段,并基于DIgSILENT/PowerFactory搭建双端直流配电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故障回路特性并结合仿真结果,总结出线路越长、滤波电抗器越大、电源内阻越大,越容易引起交流侧保护误动的规律.在交直流配电网交流侧进行保护整定时,为避免保护误动,可靠系数选取应尽量大一些.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是中国西部众多中新生代小型含煤盆地之一。自 1993年开始进行风险勘探以来 ,钻探目标主要是背斜圈闭 ,主要油气藏类型均为背斜或断背斜型。目前盆地的勘探程度仍较低 ,剩余资源量主要赋存于非背斜圈闭中。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 ,非背斜油气藏将在油田勘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该盆地非背斜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讨论了盆地内可能存在的非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 ,初步预测出本区发育 4大类 11种非背斜圈闭油气藏 ,并讨论了不同类型非背斜圈闭的发育演化史 ,指出了盆地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明渠输水系统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在输水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进行整定.以渠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闸前常水位运行模式下渠道的水力响应特性,得到了与扰动量大小无关的敏感性指标.分析了敏感性指标随输水流量的变化规律,给出了控制器参数与敏感性指标之间的计算公式,数值模拟表明,采用提出的计算公式可以提高渠池的控制效果.研究成果对明渠输水系统的控制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钝体尾流的双重小波包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湍流相干结构和非相干结构不相关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钝体尾流双重小波包分解的新算法,将湍流的运动分解成相干分量和非相干分量,该算法以湍流相干分量和非相干分量的相关系数作为迭代的控制指标,减小了过去算法中的随意性,用该算法对大长宽比的钝体尾流三维超声波流速仪测量数据的分析表明:1)钝体间距与宽度之比大于4时,钝体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流线型的钝体尾流紊动强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构造了一个具有分形边界的无限深势阱,得到各阶势阱的波函数和相应的能级规律.结果发现,能级在空间尺度变换下具有标度不变性.各阶能级间具有相互嵌套的性质,即自相似性.随边界阶数的增加,粒子几率密度可出现局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焉耆盆地非背斜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耆盆地是中国西部众多中新生代小型含煤盆地之一。自1993年开始进行风险勘探以来,钻探目标主要是背斜圈闭,主要油气藏类型均为背斜或断背斜型。目前盆地的勘探程度仍较低,剩余资源量主要赋存于非背斜圈闭中,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非背斜油气藏将在油田勘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该盆地非背斜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讨论了盆地内可能存在的非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初步预测出本区发育4大类11种非背斜圈闭油气藏,并讨论了不同类型非背斜圈闭的发育演化史,指出了盆地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混合有限分析求解方法对湍流绕过二维方形障碍物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雷诺应力项时采用了布辛涅斯克假定.采用了k-ε双层模型进行计算,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及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k-ε双层模型较壁面函数法预测湍流绕过方形障碍物时更为准确;障碍物高度及流动条件不变时(Re=1.4×104,H=1.0),随着方形障碍物长度的变化,障碍物上游的旋涡Ⅰ的长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在障碍物的下游当L/H≥4时旋涡Ⅱ的长度也基本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食品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芳樟醇具有抗菌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可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评价芳樟醇的抑菌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晶紫染色实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以及测定电导率、核酸泄漏、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芳樟醇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5mL/L;芳樟醇能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细胞的结构形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泄漏、膜外电导率升高;能抑制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破坏呼吸链,导致胞内代谢紊乱。研究认为,芳樟醇可通过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的细胞结构和抑制其呼吸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有望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