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宋诗选本无不见录。但是关于它的作者(1)是林升,抑或林外?(2)林升是临安人,抑或平阳人?诸选本注解不一,令读者致疑,很有加以分辨的必要。兹就所见,作一探本求源之考证。此诗首见宋末谢枋得编选的《千家涛》,署名林升。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  相似文献   
12.
高楼独上思依依,极浦遥山涵翠微。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此篇见载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明正德刊本刘长卿《刘随州集》卷九,题《登润州万岁楼》,注云:“按此诗皇甫冉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铜活字本唐五  相似文献   
13.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据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录元李孝光词22首,然尚多遗阙疏误。兹略述李孝光《五峰词》流布情况,据山东省图书馆珍藏之明抄本《李五峰集》,对《全金元词·李孝光词》作校补,校订字句,补充词题,并辑录佚词五首,酌加按语。  相似文献   
14.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业不能长进。创作上也是如此。陶渊明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杜甫,更为重视友朋间的观摩磋商,相互学习。在《杜少陵集》中,“论文”(六朝以无韵为笔,有韵为文,后世沿用,所以“文”也就是指诗)一语屡屡见诸篇什,如:(1)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杜甫和李白在开元二十九年(741)第一次相会的时候,曾经非常愉快地畅谈过创作上的体会(见《遣怀》等诗)。他无限怀念那一次的讨论,渴望能与李白再次细细地“论文”谈诗,互证心得。(2)叹息高生老,新诗日…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写出了他晚年的五律名作《登岳阳楼》,时年57岁。诗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久慕其名;今上,今日登临,信知不虚。起笔简捷着题。昔闻、今上,写洞庭巨浸奇观,已自先声夺人。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十二评:“是此四字,从人  相似文献   
16.
《凌朝浮江旅思》:“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乌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遗《回愁》”。此篇《唐诗纪事》卷四和卷九、《全唐诗》卷三九和卷四六于马周、韦承庆名下并载。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及多数选本、诗话均作马周诗。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下“韦承庆”下云:“《凌朝浮江旅思》一首,《唐诗》载为承庆作,尤遂初(袤)载为民周作,未知孰  相似文献   
17.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8.
“永嘉四灵”为宋诗重要流派。考论永嘉四灵诗派研究中的若干细节问题,如四灵之排名、四灵为叶适门人、徐照生年、翁卷生年及登乡荐年等,根据前人的不同记述和提供的线索,进行分析甄别,提出判断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以太网通信资源和GSM移动通信网络,采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调制解调器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并在监控计算机建立短信息功能,来发送手机短信息,以便通知技术人员设备发生的状况。该远程监控系统改造在实际中得到了良好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孝光佚文佚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作品颇多散佚,近人续有辑佚之作。兹复从诸书辑得佚文7篇,佚诗1 3首,予以校录。其中一些佚作对考论李孝光家世、生平、交游、思想及创作主张极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