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无约束优化问题,提出一类谱共轭梯度法.谱共轭梯度法是对TS、GN及MPRP方法的修正,使得在任何线性搜索条件下都具有充分下降性.并且在Armijo型线性搜索条件下,证明了该类算法的全局收敛性.与GN、SFR及MPRP方法进行比较,数值结果表明:谱共轭梯度法是可行的,特别对于大规模无约束优化问题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产品采购价随时间指数增长和两阶段存货影响销售,建立了一个价格增长和两阶段存货影响销售率的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例子验证所建立的模糊EOQ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维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问题 ,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该模型以设计轨道总长度最短为性能指标 ,以非线性动力系统为约束条件 ,通过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积分 ,将最优控制模型转化为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为了求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全局最优解 ,在附加一个目标函数小于当前目标函数值的约束条件下 ,用改进的进化规划方法寻找新的可行点策略 ,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将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及算法应用到实际水平井轨道设计中 ,数值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带有边界变量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个新的随机群体搜索算法,该方法在可行域内随机选取N个样本点,把每个样本点看成带电粒子。根据不同目标函数,分别定义其电荷,针对每个样本点根据不同目标函数按照电磁学原理计算出合力,然后把各个合力线性加权作为该点搜索方向,以便求得新的群体.最后,把给出的算法应用到两个实例中。并与遗传算法、蚁群算法进行比较,数值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凸集上的凸凹函数的整体极小问题,提出了一个分枝一定界方法。利用松驰约束方法确定界,利用迭代点的目标函数值进行分枝。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维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问题,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该模型以设计轨道总长度最短为性能指标,以非线性动力系统为约束条件,通过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积分,将最优控制模型转化为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为了求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在附加一个目标函数小于当前目标函数值的约束条件下,用改进的进化规划方法寻找新的可行点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将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及算法应用到实际水平井轨道设计中,数值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电梯群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出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智能优化技术,利用群体和个体的智能行为来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并将多目标问题分别在粒子的各子种群中以内在并行的方式搜索多个非劣解,同时对各子种群粒子的适应度采用积分排序,较好地解决了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问题。充分弥补了传统方法解决多目标问题出现的不足。针对不同客流强度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不同平均的候梯时间和乘梯时间,结果表明采用此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充分保证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凸约束不定二次规划问题的分枝定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凸约束不定二次规划问题,给出一个分枝界定方法。通过将凸约束不定二次规划问题等价地转化为凸凹规划问题,利用超矩形体的二分技术和锥剖分技术,在超矩形体上确定原问题的最优解,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定二次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确定型全局优化算法,运用线性代数的有关知识将原问题转化为可分二次规划问题,考虑到凹函数和凸函数的有关性质,在矩形上构造目标函数的最佳一致下方估计函数,把矩形的二分技术与分枝定界方法结合起来,寻求原问题的整体最优解。  相似文献   
20.
对属性值以模糊数直觉模糊数形式给出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的模糊数直觉模糊数多属性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定义了两个模糊数直觉模糊数之间的距离,然后给出了方案与理想点的相对贴近度,基于相对贴近度对方案进行排序。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