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针对一座现役的三跨(65m+85m+65m)中承式悬吊桥面系拱桥进行静动载试验和数值分析,实测该桥拱肋、桥面、横梁、吊杆在静力荷载下的挠度、应变,分析校验系数,并测试冲击系数、吊杆张力,分析了自振特性.结果表明,静力荷载下,该桥某拱脚处抵御负弯矩刚度较差,而其他各构件的强度及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动载下吊杆张力测试值与计算值误差在15%以内,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实测该桥冲击系数较大,且自振特性分析表明主跨和边跨的竖弯自振频率与扭转自振频率较为接近,边跨可能存在车桥共振;车桥耦合振动特性较差,吊杆尤其是短吊杆的疲劳受力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耗散能相对变化率(RDEC)法研究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特性的缺陷,通过分析RDEC的演化规律指出RDEC法的不足,采用单调递增的累积耗散能定义新的能量参数累积耗散能相对变化率(RCDEC),并分析其演化规律.采用RCDEC定义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并建立疲劳损伤模型来分析疲劳损伤演化规律;同时采用RCDEC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抵抗能力.结果 表明:RDEC无法区分和表征不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非线性连续损伤演化行为;而RCDEC能够充分考虑沥青混合料的能量耗散历史,区分和表征非线性连续损伤演化行为;提出的疲劳损伤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沥青混合料的非线性连续损伤演化行为;RCDEC能够反映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抵抗能力,RCDEC的提高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演化速率加快,相应的疲劳寿命减小.  相似文献   
13.
为在路线设计阶段提高线形设计的合理性,将空间曲率作为公路线形连续性的评价标准,采用VS开发工具及C#开发语言对Civil 3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以空间曲率为指标的评价模型,形成了针对线形连续性的公路线形评价程序,该程序可以作为扩展工具在Civil 3D中运行,并利用该程序对位于黑龙江省的骆驼砬子至庆有屯公路进行了线形连续性评价检验.结果 表明,本文开发的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程序能够快速计算空间曲率,并对线形安全性做出评价,可为公路项目线形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级配铁尾矿石的动态性能,根据级配碎石设计推荐的级配范围,选择两种级配类型(连续密实型和骨架密实型)进行了铁尾矿石的级配组残设计,并采用动三轴试验得到其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表明,与级配碎石相同,级配铁尾矿石的动态回弹模量与应力状态呈非线性关系,可采用模型表征.由级配尾矿石所在结构层的受力状态,并应用该模型确定的动态模量值表明,骨架密实型优于连续密实型,但两者的动态回弹模量值均能够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问抗剪强度以及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基于黏弹性力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周期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剪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路面永久变形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沥青面层的黏弹性有利于面层间剪应力的松弛,但会增大基面层问剪应力;动载的卸载回复作用导致层问剪应力峰值随时间变化率小于静载下的相应值;轮缘外侧的隆起变形较轮隙处的小,下面层的永久变形较上面层的大;轮隙处和轮心处均在上面层以下某处出现最大蠕变应变值,但轮隙处出现最大蠕变应变值的深度较轮心处的大.因此,路面设计必须对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的层间黏结性能,以及下(中)面层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给与足够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改性沥青中TPU与沥青之间的相容性,采用Materials Studio 2020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以沥青四组分为代表的十二分子模型与以TPU为代表的分子模型,并以沥青四组分试验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沥青分子模型,将优化后的分子模型进行组装,构建TPU沥青共混模型。利用溶解度参数、分子势能和扩散系数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TPU沥青共混模型中TPU与沥青的相容性,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TPU与沥青各组分在160℃时相容性最好,特别是与芳香分和胶质相容性最好;芳香分与TPU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TPU与沥青的相容性,从而抑制芳香分的扩散;在160℃时,TPU在沥青中分布更加均匀,与沥青的相容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