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4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薛宝钗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钗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文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者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建构:建立现代人学(论纲)郑苏淮*建立现代人学,时至今日反对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于怎样建立现代人学,人学是否是独立的学科等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很好解决。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尚有不少分歧。本文就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人学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小说在叙述速度和节奏上加快了。通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小说在叙述上的三大变化:删除了如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和西方传统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繁杂的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景物描写;简化心理描写。以至于消除了原来界限分明的议论和心理活动之间的界限;人物对话极为省略.省略到不用引号.从而转化为叙述。产生三大变化的根源在于作家主观情感的灌注.在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相似文献   
14.
“大音希声”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起点。老子严格地区分了“大音”和“五音”这两个层次。形而上为“大音”,形而下为“五音”。“大音”是对具体音乐及表演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升华。“大音希声”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追求自由、自然,将音乐看作是体现“道”的形式。庄子和“竹林七贤”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发展了“大音希声”,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宋元话本中有一篇《碾玉观音》,其中的女主人公璩秀秀,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虽然产生于古代,却包涵有近代人学因素在内,在中国文学史中树起了一座人学思想的丰碑。因此,璩秀秀是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一个艺术形象。 (一) 《碾玉观音》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明代冯梦龙将其收入《警世通言》一书中,改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是“宋人小说”。可见此小说是宋代作品无疑。一般文学史家亦列入宋代文学加以叙述。 《碾玉观音》写一个装裱古今书画的手工业者的女儿璩秀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被迫卖给咸安郡王,在王府内做为“养娘”,即  相似文献   
17.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化运动,发生了一场意义十分深远的语言革命。这场语言革命的先驱人物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不仅批判了旧化,而且呼唤新化,创立一代新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不仅仅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就是本体.就是基表范式。它是人类一切交流工具的元命题,是人的生存本体所拥有的基表范式之一。因此.改革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是深化人的认识作用。语言革命的结果,不仅创造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学,而且还学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从而将“人”从君权、神权和旧道德概念中解放出来。这场语言革命,不仅当时受致到保派的非议和攻击,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曾两度被扬弃扣否定。  相似文献   
18.
文秘专业的教学要建构好理论与技能链式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考核这个模块就应当在原有的标准考核的基础上,着力注入多元考核的因素,以灵活的命题、适宜的答案、合理的评分等形式,来着重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建构出以标准考核为基础、以多元考核为辅助的、能极好的切合文秘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考核模块。  相似文献   
19.
20.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城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