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7篇 |
丛书文集 | 31篇 |
教育与普及 | 4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5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472.
渤中区块东下段及以下地层泥页岩破碎性发育,已钻井井壁坍塌严重。通过综合分析破碎区地层特性,地质力学特征,以及钻井液性能的适应性,明确了渤中区块破碎性地层的井壁失稳机理,并提出了定制化的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泥岩地层为硬泥页岩,微裂缝发育,孔缝宽度为2~6μm,具有弱水化性质。东下段及以下泥页岩地层属于中等偏低强度地层,在聚胺PEM钻井液中浸泡7 d后,岩石强度下降40.82%。同时,上覆岩层压力和水平最大地应力之间差值较小,水平最小地应力值较低。井壁失稳机理主要为地层受走滑断层伴生正断层控制,钻井坍塌压力相对较高,地层微裂缝发育,钻井液封堵性不能满足微裂缝封堵要求,同时,破碎区泥页岩存在安全稳定周期。建议使用密度为1.40 g/cm3的聚胺PEM钻井液,在破碎区中钻井安全周期超过10 d,并添加3%的TEX封堵剂增强钻井液封堵性能。研究结果能够有效指导渤中区块开发井的安全钻井。 相似文献
473.
邢建民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42(8):27-29
定义了n-Copure投射模, 给出了一个模作为n-Copure投射模的等价条件并证明了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475.
476.
黑龙江、天津、安徽三产地中药刘寄奴药用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龙江、天津、安徽产中药刘寄奴的多糖、总黄酮、鞣质及微元素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产刘寄奴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及鞣质含量均高于天津、安徽产刘寄奴中相应成分的含量.黑龙江产刘寄奴的中药品质资源是三者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477.
478.
AP-PCR检测实验动物病原真菌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_PCR)检测实验动物真菌。方法应用OPAA11(5′_ACCCGACCTG_3′),OPAA17(5′_GAGCCCGACT_3′),OPD18(5′_GAGAGCCAAC_3′),OPU15(5′_ACGGGCCAGT_3′)四种随机引物随机扩增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猴类毛癣菌DNA。结果扩增结果电泳后紫外灯下各真菌呈现明显的不同条带和带型。结论四种随机引物中OPAA11的扩增重复效果和四真菌间的扩增条带差异最明显。 相似文献
479.
壳聚糖对铬(Ⅱ)离子吸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壳聚糖对铬(Ⅲ)离子的吸附性能,测定了吸附等温线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铬(Ⅲ)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受pH值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通过IR,UV,SEM等检测手段证实铬(Ⅲ)离子与壳聚糖之间发生了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480.
为明确RC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破坏机理,控制其失效路径,基于课题组完成的1榀1/3比例的3层三跨RC平面框架低周循环加载试验,通过量化构件、楼层及结构3个层次的损伤破坏程度,研究了不同层次损伤破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不同类型构件损伤程度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发生倒塌破坏时,底层构件损伤程度普遍大于上部构件,第1~3层梁、柱端的损伤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5、0.86、0.74和0.97、0.62、0.15,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累积损伤是自下而上发展的;框架梁作为耗能构件,一般先于框架柱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较大,沿楼层分布比较均匀,结构最终倒塌时第1层框架梁的损伤指数分别比第2、3层增加约8.89%和21.06%,框架柱的损伤破坏沿楼层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结构底层,最终倒塌时第1层框架柱的损伤指数分别比第2、3层提高约26.56%和62.93%;结构在加载位移幅值较小时,主要依靠水平耗能构件消耗地震能量,随着位移幅值及循环次数的增加,竖向承力构件逐渐取代水平构件的耗能作用,框架梁、柱的整体损伤发展曲线分别呈上凸和上凹趋势;从结构能量耗储能力角度提出的整体损伤模型更符合结构抗震的本质,未知参数少,且计算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下的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