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探究槐米茶的最佳冲泡条件及槐米茶茶汤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ABTS+·)的清除作用,以市场上主要的两种槐米茶(广西槐米茶和山西槐米茶)为原料,结合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40 (g/mL)的茶水比例下90℃的纯净水冲泡1次、冲泡3 min得到的广西槐米茶茶汤效果最佳;在1∶40 (g/mL)的茶水比例下90℃的纯净水冲泡1次、冲泡5 min得到的山西槐米茶茶汤效果最佳。在最佳冲泡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试验验证,广西槐米茶茶汤与山西槐米茶茶汤的ABTS·清除率分别为(45.61±1.62)%和(37.89±1.02)%,与响应面预测值相近,说明两种槐米茶茶汤模型拟合度较好。在此条件下冲泡的槐米茶茶汤对ABTS·的清除作用最佳。本研究为槐米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叉叶苏铁[Cycas bifida (Dyer) K.D.Hill]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了解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利用筛选得到的6对稳定且多态性良好的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引物,对位于崇左的4个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至桂林的1个叉叶苏铁迁地保护种群共10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4个野生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2.87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796,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63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63,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73,说明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迁地保护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3.000、1.865、0.686、0.323和0.391,说明迁地保护能提高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中群体间遗传呈中度分化(0.134),种群间遗传变异占25%,种群内遗传变异占75%,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和Structure分析表明109份样品可分为2类,迁地保护种群ZWS和野外种群PR为一类,其余3个种群为一类。野生种群中MAL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为0.711,期望杂合度为0.394),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迁地保护种群ZWS的Shannon信息指数和期望杂合度均高于野生种群平均值,但Shannon信息指数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期望杂合度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和YCLL。建议继续加强野生种群MALL和YCLL种群资源的引种工作,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叉叶苏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3.
探究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 L.Castle)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明确其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该物种资源保育及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以苗龄为2 a的西藏虎头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下(8%、20%、45%、100%全光照)西藏虎头兰的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藏虎头兰在20%光照强度下长势最好,其株高、分株基径、冠幅和最大叶长最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西藏虎头兰叶片的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显著降低,Car/Chl(a+b)升高,Chl a/ Chl b无明显变化。8%和20%光照强度下西藏虎头兰的净光合速率(Pn)呈现“单峰”曲线,45%光照强度下呈现“双峰”曲线;日均Pn大小表现为20%光照强度(0.78 μmol·m-2·s-1)>8%光照强度(0.55 μmol·m-2·s-1)>45%光照强度(0.23 μmol·m-2·s-1)。20%光照强度下西藏虎头兰的光补偿点(LCP,8.86 μmol·m-2·s-1)最低,光饱和点(LSP,607.67 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0.041)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2.91 μmol·m-2·s-1)最高。本研究中,西藏虎头兰在20%光照强度下植株长势最好、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因此在进行引种栽培时应提供适当的光照,有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但其野生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有濒临灭绝的风险,因此开展金花茶的回归引种,可有效保护该物种。为探究金花茶实生苗、扦插苗回归引种到原生境近7年后在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对其生长状况、成活率、光合特性和叶片形态特征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金花茶回归苗木实生苗比扦插苗具有更大的生长量和更高的成活率;实生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均显著高于对应点的扦插苗(P<0.05),其光能利用范围也大于对应点的扦插苗;实生苗的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显著低于对应点的扦插苗(P<0.05),但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和叶面积则均显著大于对应点的扦插苗(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点和苗木类型分别对金花茶的株高、地径、成活率、Pmax、LSP、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因此,在开展金花茶回归引种中宜优先选用实生苗种植,并选择具有中等遮阴环境的野外生境进行回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 038篇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对金银花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强化金银花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金银花临床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变化较大(1-57篇/年),2014年发文量最多,为57篇;发文作者整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态势,作者间合作主要在团队内部;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校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各大医院;金银花、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绿原酸、中药等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银花临床应用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金银花、清热解毒、生甘草等关键词是研究热点;第二个阶段集中在清热解毒应用及配伍使用方面;第三个阶段除原有研究外,还注重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研发等;第四个阶段,研究向用药规律、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免疫功能、免疫调节等方向延伸,这些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综上所述,金银花临床应用处于持续研究中,其功能不断扩展,必将在更多的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金银花后续诸多研究集中在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药食两用植物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年采收的赤苍藤种子为材料,探讨浸种时间(0 d、1 d、2 d、3 d、4 d、5 d)、基质含水量(70%、50%、30%)、播种深度(0 cm、1 cm、3 cm、5 cm)、光照条件(全黑、自然光)、基质(沙土、肥土、黄土、混合土)、赤霉素浸种处理及破壳处理(全破、少破、不破)下赤苍藤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特性,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浸种时间、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赤霉素处理均对发芽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基质和破壳处理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浸种5 d、50%和30%的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1 cm、混合土基质、50 mg·L-1赤霉素浸种12 h以及全破处理的发芽率在各对比的处理中均最高。浸种时间和基质含水量对幼苗叶长和枝高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处理对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赤苍藤种子育苗时,可先浸种5 d或用50 mg·L-1赤霉素浸种12 h...  相似文献   
17.
了解广西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长叶苏铁(Cycas dolichophylla K.D.Hill)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对广西长叶苏铁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6对稳定性好的SSR引物对分别来自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梅茶镇(PL)、德保县那甲镇(NL)和德保县城关镇(QH)的3个长叶苏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对引物中,高度多态性引物(GZST055、GZST065、GZST088)和低度多态性引物(GZST002、GZST013、GZST019)各占50%。广西长叶苏铁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为2.8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00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657,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59。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49,说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小,且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所有遗传变异的97%,3个种群的基因交流频繁且遗传背景相互混杂。总体来看,广西长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德保县那甲镇(NL)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本研究还对广西长叶苏铁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喀斯特石山特有植物小花异裂菊Heteroplexis microcephala Y.L.Chen.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及差异,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壤养分分析常规方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小花异裂菊5个典型分布地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异裂菊根际土壤中,速效钾、全钾、pH、全氮、全磷、碱解氮、交换性钠以及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2个分布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非根际基本相同,其余3个分布地则根际明显高于非根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均为羧酸和糖类化合物,4个分布地的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均明显高于非根际;主成分分析显示,糖类化合物是驱动小花异裂菊根际和非根际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碳源;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交换性镁对小花异裂菊根际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影响呈正相关,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与碳源利用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通过分泌微生物代谢利用最广的糖类和羧酸类碳源来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并形成适宜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金槐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因其口感不佳导致受众较小。为扩大金槐茶的市场,本研究以金槐 (Sophora japonica ''Jinhuai’)槐米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原液与水的比例、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CMC-Na添加量对金槐茶饮料感官评价的影响,筛选出金槐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金槐茶饮料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金槐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原液与水的比例1∶1,白砂糖添加量4%,柠檬酸添加量0.1%,此时饮料的色泽为淡黄色、口感清爽酸甜。响应面试验结果显示,影响感官评分的单因子由高至低依次为原液与水的比例、柠檬酸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通过平行试验验证得到金槐茶饮料的感官评分为83.7,该值与响应面预测值(84.7)相近,说明模型拟合度好。此配方既保持了金槐茶独特的风味,又去除了其原有的微苦味道,口感酸甜爽,受众群体更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 076篇中文文献及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3 794篇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药食同源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药食同源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快速上升;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中、英文文献来源最多的期刊分别是《食品工业科技》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中、英文文献中发文量大于20篇的学者分别有22人和35人;对中、英文文献各关键词聚类影响程度最深的分别是“药食同源”和“purification”;2010年以后药食同源研究分支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品中的应用。总体来看,传统药籍挖掘、植物有效成分、栽培技术、新食品工艺、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等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