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正常机体绝大多数细胞处在有规律的更新中,包括新生细胞的产生和衰老细胞的死亡,这种更新是以细胞数量上的稳定为前提的,因此机体细胞总数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显然,各种细胞数量上的稳定,不但保证了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了形态学上的稳定性,同时也是机体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必要条件。细胞的产生和死亡都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传统的生物医学的各学科主要研究细胞产生及其调控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失调引起的疾病。对细胞死亡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机体受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病理性死…  相似文献   
22.
小鼠骨髓基质巨噬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凤华  谢蜀生 《科学通报》1998,43(2):178-184
将小鼠骨髓细胞进行体外长期培养 ,逐渐换液去掉悬浮造血细胞和多次传代 ,建立了一株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 .目前在体外培养 15个月 ,传代 6 5次 ,细胞获得了永生化 ,我们将该细胞系命名为QXMSC1细胞 .该细胞平均染色体数为 6 6± 4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为椭圆形 ,有多个伪足和单个细胞核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细胞浆内有许多脂质体和吞噬小体 ,细胞间无桥粒连接、无大量均匀脂滴 ,无中间丝 .组织细胞化学分析为波形蛋白 (Vimentin)阳性、角蛋白 (Keratin)阴性 .非特异性脂酶染色阳性 .该细胞与鸡红细胞共同孵育后可吞噬鸡红细胞 .上述结果表明 ,QXMSC1为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QXMSC1骨髓巨噬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巨噬细胞在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3.
在不对受体去髓处理的情况下, 用重组腺病毒AdCTLA4-FasL结合供者骨髓移植诱导混合嵌合体和同种皮肤移植耐受, 结果显示, 获得了持久宏嵌合体(macrochimerism)(140 d时, 供体细胞>20%). 同时, 这种嵌合体促进了稳定的供体特异性耐受, 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在B6受体小鼠中长期存活(平均存活时间(the mean survival time, MST)大于200 d), 而来源于ICR小鼠的第三者皮肤移植物被该嵌合体小鼠正常排斥. 用该方法处理的B6小鼠在接受皮肤移植14 d后, 辅助性T淋巴细胞前体(HTLp)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前体(CTLp)的频数降低到很低的水平, 表明AdCTLA4-FasL能够迅速促进全面的外周耐受, 从而有利于供体骨髓细胞植入. 接受皮肤移植140 d后, 供体皮肤仅在形成长期嵌合体的受体小鼠中继续存活, 这些小鼠体内供体特异性的HTLp和CTLp的频数减少, 提示长期的皮肤移植物耐受与稳定的混合嵌合体有关, 中枢性T细胞删除可能是耐受维持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4.
用北医大泌尿所建成的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IU 87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一株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多项鉴定表明此单抗特异性较好。用此单抗与放射性同位素~131I偶联后,注入载瘤裸鼠体内,肿瘤显像明显,进一步证实单抗的导向作用。然后用这种单抗通过顺乌头酸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偶联,用膀胱癌细胞BIU-87和E-J二种作为靶细胞,大肠癌细胞Lovo作为对照,检查免疫偶联物在体外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阿霉素与单抗的龟疫偶联物对Lovo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对BIU-87及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两种膀胱癌细胞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单独使用单抗在体外没有杀伤作用,单独使用药物会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单抗与阿霉素混合使用其作用与单独药物相同。载瘤裸鼠体内用药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偶联物能抑制肿瘤生长,单独使用单抗,通过体内补体激活也可起一定治疗作用,但不如免疫毒素明显。停药后有些肿瘤有增长趋势,提示今后临床用药应注意治疗间隔时间及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5.
本文概述了免疫学科发展的历史,介绍了过去50年间免疫学史研究的概况。在免疫学外史研究中,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方法的引进扩展了免疫学史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免疫学史上重要事件的理解。但是,后现代科学观有可能扭曲科学本质,并误导科学史的研究,必须警惕在免疫学史研究中的这种倾向。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发生的免疫学革命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ityNetwork¥//谢蜀生(北京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教授北京100083)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即稳态(Homeostosis),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稳态是机体通过对体内外各种刺激的...  相似文献   
27.
自有人类以来,瘟疫一直与人类相伴而行,并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18世纪末,法国巴斯德的研究证明,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疫苗的发明、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抗菌药物的发明,大大地增强了人类抗击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8.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由于梅达沃(Medawar)等人先驱性的工作,揭示了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本质,采取了HLA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移植器官的成活率。199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肾移植和骨髓移植的开创者穆拉伊(Murray)和托马斯(Thoma  相似文献   
29.
 食物与人体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从食物链的角度看 ,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每种生物物种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独特的饮食结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食物的构成以及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如由生食到熟食)的变化 ,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过程。除自然环境外 ,目前不同人种在体质、行为特点和疾病类型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与其饮食特点相关联。东西方饮食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有时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研究表明 ,西方人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东方人 ,而移居美国的亚裔第二代人中 ,这两种肿瘤的发病率与当地人就没有明显的区别。食物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30.
造血干细胞是所有免疫细胞和血细胞的来源,而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发育和分化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发育为成熟血细胞起重要的调节作用。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Microenvironment,HME)的概念1970年首先由坦廷(Tentin)提出,当时认为它由骨髓中微血管系统、神经、网状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纤维组织等构成,对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成熟起调节作用。以后的研究证明,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StrormalCell,SC)及一些造血刺激因子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成份。1977年德克斯特(Dexter)建立了体外长期骨髓细胞培养系统地Long-TermBon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