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水压缸步升压力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压缸是核反应堆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的重要部分。建立了入缸流体能量方程和水压缸密封流动阻力方程,得到了理论模型。用该模型进行了水压缸步升压力变化过程理论分析。理论动态压力曲线很好地符合了实验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驱动压力的降低,水压缸步升前充压过程、步升增压过程和步升至顶端后压力变化过程所需时间逐渐增加,且步升增压过程终点压力逐渐减少。该研究结果为获得控制棒水压驱动系统的步进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核反应堆冷却剂液位是重要的安全参数,而压力容器破口事故(LOCA)下更加需要测量坍塌液位来反映堆芯冷却状态。该文针对差压式液位测量方法在破口事故下的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喷放附加压降和喷放引起的压力波振荡都可能造成对于差压式测量方法产生附加的扰动;其中以压力波影响为主。实验结果说明:压力波振荡等影响造成差压液位测量结果产生峰值不大于2.5%的附加误差,这在破口事故下属于测量精度允许范围。因此,差压方法在压力容器小破口事故下仍能正确反映容器内坍塌液位,即容器的液体装量。  相似文献   
13.
高温气冷堆螺旋管直流蒸汽发生器时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管直流蒸汽发生器(SG)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关键部件。为研究SG内氦气、水/蒸汽流动和换热的动态过程,该文建立了SG时域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其中,水/蒸汽两相流采用一维漂移流模型描述;氦气采用一维、可压缩流动模型描述;两侧流体与管壁的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采用经验关系式计算。求解方法采用适用于动态、低速、可压缩流动的压力修正算法,以克服低Mach数造成的数值不稳定。采用此模型计算了THTR-300SG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平均温度误差小于10℃。动态计算结果表明,此模型可以捕捉到规律的两相流脉动。利用此模型可以进行SG热工设计、不稳定性分析以及电站系统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14.
氨水工质朗肯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核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叙述了氨水朗肯循环的工作原理,并与同等条件下蒸汽朗肯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适合核供热堆所提供的热源和冷源条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低温热源新型动力循环。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MW核供热堆(NHR-200)主换热器的设计工况,针对其传热管振动时流体弹性不稳定、旋涡脱落和湍流激振的主要机理,依目前换热器设计所通常采用的防振判据,对主换热器传热管振动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NHR-200主换热器在其设计工况下运行时,不会发生流体弹性不稳定所导致的大振幅振动,如果运行偏离设计工况,那么U型管的弯管区是首先引起注意的区域;在设计工况下,传热管各区不会产生疲劳破坏,传热管的相互碰撞和剪切与磨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西安交通大学风洞台架上,针对200MW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设计参数所建立的实验模型,研究了蒸汽发生器中螺旋管管束在横向低密度流体冲刷下的振动行为。针对发生流体弹性不稳定现象时的临界流速;不同螺旋半径上相邻管的相互影响;同一螺旋半径上、下游管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作了讨论。获得的结果对高温气冷堆氦气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亦为螺旋管束的诱发振动理论计算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板型燃料组件池式反应堆设计 ,采用商用流体力学计算程序 CFX5对堆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堆芯流量分配比较均匀 ,位于堆芯中央组件的流量较大 ,而位于堆芯边缘组件的流量较小。安装围桶的堆进出口差压与没有围桶的堆进出口差压很接近 ,随着堆入口流量增大 ,堆芯各组件流量与组件平均流量的最大误差和最小误差变化很小。安装围桶的堆芯流量分配情况与没有围桶的堆芯流量分配情况近似 ,安装围桶不能有效改善堆芯各组件的流量分配  相似文献   
18.
核反应堆控制棒水压驱动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控制棒水压驱动系统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技术效果和安全特性。在对清华大学发明的水力驱动控制棒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商用压水堆磁力提升器的优点,开发一种新型内置式控制棒驱动技术。该驱动技术解决了磁力提升器把驱动机构置于核反应堆压力壳外的缺点,但保留了抓式机构驱动的优点;解决了水力驱动控制棒系统动压驱动因工况变化而引起的驱动特性的复杂性的缺点,继承了内置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不贯穿压力壳、传动线短、避免了弹棒事故等优点。该驱动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体化布置核反应堆,可以推广到其他研究堆。  相似文献   
19.
针对 10 MW高温气冷堆 (HTR- 10 )控制棒传动机构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链条断裂、联轴器键损坏等现象 ,建立了其传动机构的理论分析模型 ,进行了能量分析。结果表明 :缓冲器吸收能力与联轴器强度的匹配问题是联轴器可能出现损坏的主要原因 ;温度的升高降低了涡流阻尼力 ,造成缓冲器吸收能力与联轴器强度的不匹配 ;缓冲器的变形量与作用在联轴器上的作用力有关。为 HTR- 10控制棒传动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输流管道系统中的水击现象会导致流体压强大幅波动,威胁管道和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评价其瞬变流动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基于流固耦合(FSI)水击理论,建立了能量分析方法,讨论了流体能量和管道能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描述结合部耦合对水击过程瞬变流动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特征线法对流固耦合4方程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变换,获得了管道能量和流体能量的物理表达式和控制方程。深入分析了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换过程,进一步借助无量纲因子对结合部耦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结合部耦合后,管道下游约束减弱,流体能量和管道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系统流固耦合的剧烈程度有所增大,管道运动的剧烈程度显著增大,流体压强脉动的剧烈程度稍有减小。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和对比流固耦合水击过程动态响应,对定量化描述其瞬变流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