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二元Bernstein-Kantorovic算子且讨论了该算子在L_p(Δ)空间中的逼近阶。  相似文献   
162.
<正> 蒙古族和藏族是我国古老的两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蒙古族和藏族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十三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蒙古语族部落,建立强大的大蒙古汗国,号称成吉思汗以前,今大漠南北的一些蒙古语族部落和今藏族的某些部落之间已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这一情况我们从《蒙古秘史》《史集》等一些蒙古史籍中所记载的蒙古人的藏语人名中可以得到证实。在历史上,蒙古族和藏族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医药学、建筑学等方面最引人注目。这里我首先从语言学的相互交流谈一谈蒙藏文化交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3.
分析了现代化条件下图书管理人员存在的专业技能差距,阐述了满足图书馆现代化的各种技能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4.
以甘氨酸和硫酸亚铁铵为原料,采用固相研磨法和固相熔融法合成了甘氨酸亚铁络合物.固相研磨法合成的最佳条件为n甘氨酸∶n硫酸亚铁铵=2∶1(摩尔比),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 min,产率达94.8%.固相熔融法合成的最佳条件为n甘氨酸∶n硫酸亚铁铵=2∶1(摩尔比),反应温度75℃左右,反应时间2 min,产率达97.8%.用元素分析、IR、UV、差热-热重分析等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络合物的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确定其化学式为(NH2CH2COO)2Fe.2H2O.  相似文献   
165.
引入了由一列Orlicz空间生成的Ba空间(LM^Ba)的定义,以连续模与带权的连续模为工具.讨论了积分型拟Kamorovic算子在LM^Ba空间中逼近的正逆定理,得到其等价刻划.  相似文献   
166.
本文以西藏山南变电站220kV部分二次侧调试为对象,对全站二次回路和保护装置进行分析,通过调试,解决了变电站中户外智能组件柜相关回路和户内保护装置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7.
在从图X到图Y的指数为r的覆盖映射的基础上,构造了■n(X)到■n(Y)的指数为r的覆盖映射.证明了若X是Y的r-折叠覆盖,则■n(X)是■n(Y)的r-折叠覆盖.  相似文献   
168.
169.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有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对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角度出发,借鉴广义DEA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种参考集进行评价的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该模型测算基于东部和西部两种生产环境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及其分解指数,从纯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技术变化差异和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三种视角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西部地区基于西部生产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还可以给出西部地区基于东部生产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而能够实现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分析。  相似文献   
170.
蒿属沙生半灌木在科尔沁沙地起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其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乡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飞播植物。选择生于半固定沙地的三种植物的种群,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三种植物繁殖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1)白沙蒿的繁殖分配比例为66.06%,差不嘎蒿为33.73%,乌丹蒿为21.67%,三种植物4龄及以上成株的繁殖分配差异性分析表明白沙蒿极显著大于另两种植物(P<0.01);(2)白沙蒿繁殖分配比例在60%以上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5%,乌丹蒿则以低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多,其中繁殖分配在0~20%的个体占58.33%,差不嘎蒿各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分布较为均匀;(3)三种植物的繁殖体质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均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乌丹蒿的规律性不强;差不嘎蒿与白沙蒿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正相关,乌丹蒿不显著;(4)在调查区,两种固沙先锋植物白沙蒿和乌丹蒿在2龄开始繁殖,差不嘎蒿在3龄开始繁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上升,4龄后乌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