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讨BSD2000 深部相控阵聚能热疗系统(BSD2000)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 收集2009 年10 月至2014 年10 月在北京医院肿瘤内科确诊的30 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 给予化疗同时联合局部热疗的治疗方法(联合组), 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30 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 仅给予单纯化疗作为对照组(化疗组), 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在生活质量及疼痛改善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显示, 联合组和化疗组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6.7%和83%、76%, 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联合组治疗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化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两组相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热疗与化疗联合并不增加毒副反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 在化疗基础上联合热疗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治疗简单, 副作用较小, 临床可操作性好,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秸秆发酵生产有机挥发酸的微生物种子资源和研究材料,以牛粪、猪粪堆肥、玉米地土壤、腐木以及猪粪堆肥和腐木混合物为接种物,通过传代富集培养,选育到发酵水稻秸秆产酸性能相对稳定的5个复合菌群,即FMc、FMd、FMs、FMw和FM(d+w).经测试,FMw具有最高的秸秆降解能力,其秸秆降解率可达46.4%;菌群FM(d+w)发酵秸秆的总酸和丁酸比产率最高,分别为0.64和0.48g/g;发酵秸秆产乙酸能力以菌群FMd最为突出,其乙酸比产率为0.35g/g.5个复合菌群均缺乏酸性纤维素酶活性,极大限制了秸秆降解率和产酸率,需要进一步的耐酸驯化和培养条件优化.  相似文献   
13.
双向可控硅的触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双向可控硅的多种触发方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兼有晶体硅太阳电池高效、性能稳定和薄膜电池低成本的优点,是最有可能取代现有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的下一代薄膜电池技术.本文利用PC1D软件对外延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器件模拟.为了使模拟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我们采用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器件结构和参数设置.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背表面场(back surface field,BSF)层、基区和发射区参数、晶体硅活性层电学质量、电池表面钝化情况、电池内部复合情况和pn结漏电情况等对外延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在影响外延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效率的众多因素中,辨认出对电池效率影响幅度最大的3个参数依次是基区少子扩散长度、二极管暗饱和电流和正表面复合速度.通过模拟还发现,基区不是越厚越好,基区厚度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基区少子扩散长度的值.当基区少子扩散长度较小时,基区的最佳厚度应小于或等于基区少子扩散长度;当基区少子扩散长度较大时,基区少子扩散长度应至少是最佳基区厚度的2倍.此外,本文不但对模拟结果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还深化解释了其变化的物理机制.由于外延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在器件结构上与晶体硅太阳电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本文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对晶体硅太阳电池特别是当下研究最热门的薄硅片太阳电池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5.
RTCVD沉积在石英衬底上的多晶硅薄膜的生长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斌  刘超  梁学勤  沈辉 《科学通报》2010,55(7):615-619
使用快速热化学气相沉积(RTCVD)系统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多晶硅薄膜, 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其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XRD谱显示单个很强的(220)衍射峰, 说明多晶硅薄膜表面具有<110>择优取向. 表面SEM照片表明多晶硅薄膜的表面由大量尺寸不等的多边棱锥形晶粒组成, 断面SEM照片则说明多晶硅薄膜内的晶粒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柱状生长. TEM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多晶硅薄膜内存在包括一次孪晶、二次孪晶以及三次以上的高次孪晶在内的大量孪晶. 以上实验结果无法用对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的生长习性的传统观点解释, 但是却可以由Ino等人提出的关于面心立方金属薄膜中高次孪晶形成和发展的模型很好的解释.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Ino的模型, 认为RTCVD在石英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的成核、生长是以形成高次孪晶粒子为基础的, 然后这些高次孪晶粒子以岛状生长的模式连成薄膜.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反射式光电开关的电路的通断来控制报警电路,有灵敏度高、隐蔽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普通物理实验中,有一个“用伸长法测杨氏模量”的实验,该实验的难点在于光杠杆与望远镜直尺的调整。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调整时如果不得法,有时花一、二个小时都不能在望远镜中找到像,也就不能进行实验。在这里我把调整方法介绍给大家。(-)原理分析。物体受拉力会伸长,例如;一根长约五.5米,直径为0.001米的铜线在受到skg拉力时,其长度将增加约726X10-4米,即0.726毫米,测量这样微小的伸长量通常就是用光杠杆和望远镜直尺。如图,M是一光杠杆,其上有一个很小的平面反射镜,N是直尺,T是望远镜。调整时目的就…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活性污泥为种泥,研究好氧絮状污泥的厌氧颗粒化过程及其机制.UASB在污泥负荷(SLR)0.25kg(COD)/(kg(VSS)·d)和水力负荷(HLR)0.1m3/(m2·h)的条件下启动后,通过分阶段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方式逐步将SLR和HLR提高到0.52kg(COD)/(kg(VSS)·d)和0.3m3/m2·h,经过150d的连续运行,成功培育出了厌氧颗粒污泥,系统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先后经历了污泥驯化期、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期、初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次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成熟颗粒污泥形成期5个时期.好氧絮状污泥的厌氧颗粒化机制整体上符合二次核学说,其中初生颗粒污泥的形成符合黏液学说,而次生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与目前已报道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不同,其内核是由初生颗粒污泥破碎后的碎片组成,产甲烷丝状菌和其他细菌通过插入碎片中或者附着于碎片表面的方式形成聚集体,并逐渐发展成为次生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9.
我系力学实验室有多台武汉大学科教仪器厂早期生产的QDZJ—2型重力加速度测试仪,该仪器能对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进行定性的观测和定量的测试而求得重力加速度g.仪器释放落球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气吸式,装置为一橡皮吸球器,但此吸球器橡皮经过多年使用已老化变硬,吸不住钢球;另一种为电磁式,装置为一电磁铁,电磁铁通以一定的直流电,产生的较强磁场可吸住钢球,断开电源磁场力消失则释放钢球.该仪器说明书上写明使用6V直流电源给电磁铁可吸住(?)12mm钢球,但实际使用中必须使用8V直流电才能吸住钢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