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了聚氯乙烯在四氢呋喃与环已酮混和溶剂中的辐照效应,发现凝胶量(同一剂量 下)与混和溶剂组份间的关系不符合加和规则而呈现正偏离。相当于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下的 “敏化保护作用”,上述正偏离现象用正电荷在环已酮正离子与四氢呋喃分子间传递的概念 来解释。 测定了不同含氯量氯化低压聚乙烯辐照后的电子顺磁共振讯号,发现讯号强度确随高分 子中氯基团增加而线性上升。进一步研究在结晶温度下自旋浓度的衰退速度,亦得到类似的 结果。至此,聚氯乙烯辐照时形成负离子的假说就与上述混和溶剂中辐照的由于正电荷传递 而产生正偏离的现象相互统一起来。 我们同时研究了一系列添加物对聚氯乙烯的四氢呋喃或环已酮溶液辐照时的影响,发现 同一添加物在两种溶液中的作用并不一致。三乙胺与乙醚促进了环已酮溶液中的交联作用, 这可能与混和溶剂中的离子“敏化作用”一样。水,乙醇及醋酸则抑止了环已酮溶液中的交 联。这些物质对交联的抑止作用可能与低温辐射离子聚合时的阻聚作用相类似。一系列添加 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影响不大,这可能因为四氢呋喃正离子本身已大大促进交联作用,因此 少量添加物的作用并不明显。 最后,对聚氯乙烯水悬浮液中各种添加物的影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结构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含氟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无规-丙烯腈)-嵌段-聚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SAN-b-PFOMA)。并以此共聚物为稳定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介质中采用原位分散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丙烯腈/蒙脱土(PSAN/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和热失重分析(TGA)对产物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SAN相比,PSAN/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有所提高;通过调节蒙脱土的含量,可以制备形态结构不同的PSAN/OMMT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在蒙脱土质量分数为0.05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3.
用氨基硅油微乳液与水的原位分散方法,制备了有机硅聚合物共混改性接枝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采用FT—IR、ATR、TEM以及TGA等对该水分散液的粒子形态、粒径以及成膜后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水分散液相比,改性水分散液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宽,粘度增大。TEM照片表明:有机硅聚合物在分散过程中被包裹在环氧树脂内部,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改性水分散液成膜后的疏水、疏油性能和热性能显著提高,表面能降低。膜的超薄切片TEM照片显示:有机硅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取向与迁移,FT—IR与ATR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它们在膜的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端基为甲基丙烯酸酯的四种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单体(M_1),分别与苯乙烯(M_2)共聚,用GPC方法和称重法测定共聚数据,以Kelen—Tüd■s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体系不符合Mayo-Lewis方程。而共聚机理分析说明式r′_2=ln([M_2]_0/[M_2])/In([M_1]_0/[M_0])仍可描述此体系。由此式计算了r′_2,值。r′_2随大单体分子量、大单体初始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而变化(r′_2=0.79-1.3)。在大单体共聚反应中,存在着较大的扩散控制因素,扩散过程减慢将使r′_2增大。  相似文献   
15.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1,4-丁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乙二胺为硬段,聚醚多元醇为软段,通过分子设计采用分步合成法,制备了具有规整硬段和良好分散性能的聚醚型聚氨酯脲(PUU)水分散液。测定了PUU水分散液及其成膜后的物理、力学性能,并表征了这类水性PUU的氢键、结晶和微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随硬段含量的增加,PUU水分散液的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加,室温贮存期大于1年;与一步法制备的水性PUU相比,由分步法制备的水性PUU的硬段具有较好的有序结构,氢键化程度高,结晶度大,软硬段间的微观相分离程度高,成膜后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与力学性能。此外,与具有相同规整硬段的聚酯型水性PUU相比,这类聚醚型水性PUU膜显示出更好的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16.
Disper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ionitrile-vinyi acetate (AN-VAc) has been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supercriticai carbon dioxide (ScCO2) with a series of iipophilic/CO2-philic diblock copolymers, such as poly( styrener-acrylonitrile)-b- poly ( 1, 1, 2, 2-tetrahydroperfluorooctyl methacrylate) (PSAN-b-PFOMA), as steric stabilizers. The structure and the particle morphology of the product were characterised by FT-IR and SEM.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stabilizer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the poly (AN-r-VAc) (PAVAc) film decreases dramatical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bilizer. And,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monomer was 10% (the mass (g) of monomer to the volume (mL) of ScCO2 )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the stabilizer is about 5% (w/w% to monomers).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聚醚多元醇与顺丁烯二酸酐合成聚醚大单体(乙二醇封端)的反应条件,产物用UV和FT-IR鉴定。将聚醚大单体与苯乙烯共聚成接枝聚醚多元醇,并进行了分离,然后通过FT-IR和~1H-NMR表征。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对上述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二甲基苯胺使共聚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可较明显地提高苯乙烯的接枝效率,共聚反应受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混合,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仲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网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仲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络间的相容性变差,拉伸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聚氨酯-丙烯酸酯水分散液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二羟甲基丙酸(DMPA)含量、NCO/OH比、PU/PA比、pH值及制备工艺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混杂体系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MPA用量增大会使PUA水分散液的粘度增大;NCO/OH比和PU/PA比对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PU/PA比在60/40(m/m)左右出现粘度最小值,NCO/OH比的变化则引起PUA水分散液的波动;体系的酸碱度(pH)对PUA水分散液的粘度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即pH值在7.0-9.6范围内粘度不会发生变化,提出了PUA水分散液非均相体系中,分散相粒子表层与分散介质中pH值不同的观点,并认为这判别是由于粒子表层具有缓冲溶液的性质造成的;用预聚物分散法制得的PUA水分散液外观较清澈,其粘度低于核壳反转法制得的分散液。  相似文献   
20.
对气相含氟单体四氟乙烯 ( TFE) /偏氟乙烯 ( VDF) /全氟甲基乙烯基醚 ( PMVE)的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搅拌速率对共聚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 ,搅拌速率在550 r/ min~ 850 r/ min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搅拌速率增加而增大 ;当搅拌速率大于 850 r/ min时 ,反应速率随搅拌速率的变化趋缓。实验测得 60°C下该三元乳液共聚合反应速率对初始乳化剂浓度、初始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总压力分别呈 0 .0 58级、0 .40 6级和 1 .540级反应 ,由此推导得乳液共聚合的反应速率表达式为 rp=k S0 .0 58I0 .4 0 6p1.54 0 ,其中速率常数 k为 5.78× 1 0 -3 g-0 .4 64 · dm1.3 92 ·( MPa) -0 .54 0·min-1。由上述动力学方程式计算得到的补加单体乳液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