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研究了高温超导微带线的衰减和色散特性。推导了超导体的复电导率和外加直流电流的关系。考虑到实际高温超导材料中分布着约瑟夫逊结并且存在一定的剩余电导率,对复电导率公式作了修正。当微带线的带条厚度和穿透深度相当时,用唯象损耗等效方法分析了电磁场渗人超导体而对微波传输特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分析胰腺癌免疫浸润,以期寻找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利用加权基因共同表达网络分析方法和CIBERSORT算法分析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的基因表达数据,识别与B细胞免疫浸润水平相关的基因模块. 通过共表达网络和PPI交互网络分析,确定了9个枢纽基因CD79B、MYC、BANK1、TIMELESS、CD19、ATF3、ITGAL、IKZF3和RRAGB. 通过TIMER、Kaplan-Meier和差异表达基因等分析, 结果显示ITGAL在B细胞中高表达,在胰腺癌组织中显著上调,且该基因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与预后良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3.
无梁楼板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然荷载作用下,预测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并提供新的荷载传递路径,是结构抗倒塌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一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的第1层板,采用静载试验来模拟无梁楼板结构下层支撑构件的失效.通过机械千斤顶对板分级施加荷载来模拟上部结构荷载,随着千斤顶施加荷载的不断增加,楼板受拉面出现放射状裂缝,板的压力薄膜作用使得其承载能力比屈服线理论计算值提高40%左右.楼板中间突然出现倒圆锥形破坏区域后,结构原有的荷载传递机制发生了转换,钢筋形成的索网能承担上部荷载约为屈服线理论计算值的65%.基于试验结果对试验模型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提出依靠薄膜作用实现无梁楼板结构抵抗倒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4.
杉木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5个杉木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微纤丝角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广义遗传力变化为0.734~0.867,微纤丝角无性系间的差异受很强的遗传控制;按10%的入选率,无性系选择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9.51%。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随树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第10年的微纤丝角比第1年的约小32.1%,方差分析表明,从第3年起,不同林龄微纤丝角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对管胞微纤丝角进行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随着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和集成光学的发展,介质波导的应用越来越广.Marcatili对矩形介质波导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近似的色散关系,但在工程设计时使用不很方便.在本文中我们将它变换一下形式,这样可更便于决定单模工作范围.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介质波导波长的方法,并将实测的结果与用Marcatili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介质波导的波阻抗我们也进行了计算.最后介绍我们制作的八毫米波段介质镜象线裂缝天线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6.
37.
以质量浓度为50%~57%,温度为28℃~37℃的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研究溴化锂溶液吸收制冷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溴化锂溶液浓度及降低溴化锂溶液温度,可提高传质推动力,进而强化制冷过程,但不影响过程阻力,获得的传质系数在10-6~10-7kg·m-2·s-1·Pa-1数量级范围。  相似文献   
38.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杉木遗传测定林中选择36株杉木优良个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在对36株杉木优良个体进行诱导、继代培养的基础上,筛选出5个优良无性系建立了相应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诱导培养基:1/2MS 6-BA(0.3~0.8 mg/L) 蔗糖(3%);继伐增殖培养基:1/2MS 6-BA(0.5~0.7 mg/L) IBA(0.1~0.3 mg/L) 蔗糖(3%);生根培养基:1/4改良MS IBA(0.5~1.0 mg/L)/NAA(0.5~1.0 mg/L)/ABT1#(1.0~1.5 mg/L) 蔗糖(1.5%);组培苗移栽基质中,m(黄心土):m(细沙)=9:1.采用该技术体系的杉木组培苗生根率可达90%,移栽成活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