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8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研究坡度对山丘地形风场特性的影响,采用基于空间平均的大涡模拟方法进行了非定常绕流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及参数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15°、21.8°、30°和45°四种坡度对山丘的近地绕流平均和脉动风速场的影响,着重从时均和瞬态流场角度进行了影响机理分析;最后,分析了坡度对地形加速效应的影响,并与不同国家规范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大涡模拟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模拟不同坡度山丘的平均和脉动风速特性;不同坡度山丘迎风面处的平均和脉动风速场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差异主要在山顶和背风面处。在山顶位置,随着坡度的增加,脉动风逐渐增大,以坡度30°为界,山顶处的流向平均风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背风面流动分离点逐渐向下游移动,引起涡旋中心位置逐渐向下游移动且远离山丘壁面。在背风面山腰近壁区,以坡度30°为界,当坡度较低时,随着坡度增大旋涡尺度不断增大,旋涡尾迹变宽,能量逐渐集中,流向平均风速逐渐减小,脉动风速逐渐增大;坡度大于该值时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坡度的地形加速效应趋势基本类似,主要差异在近壁区,结合各国规范本文给出了不同坡度地形加速效应的最大值曲线。  相似文献   
42.
掺稀土元素Eu的MgSO4热释发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CaSO4:Eu和MgSO4:Eu磷光体,测量了^60Coγ射线辐照后的热释光三维发光谱。测得CaSO4:Eu发光谱中有一个峰温为144℃,波长在390nm处Eu^2 离子能级跃迁产生的主发光峰。MgSO4:Eu同样有一个Eu^2 离子产生的主发光峰,峰温在146℃。但波长在440nm。同时还观测到Eu^3 的能级跃迁产生的波长为590nm和620nm,峰温约在145℃,190℃,260℃和360℃的4个强度较弱的发光峰。它们的峰值分布与MgSO4:Dy的发光峰基本相同。结果表明,Eu^3 在不同硫酸盐中发光谱波长基本相同,而Eu^2 离子在不同硫酸盐中发光谱的波长与该材料的阳离子半径成反比。  相似文献   
43.
讨论了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沉积的粒度特征,在对14口岩心井300块样品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粒度参数与水动力条件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不同微相的概率曲线特征,并利用C-M图、萨胡判别式和粒度离散图研究了河流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河流,其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速率不同,直接影响到砂体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QTM-720自动图象分析仪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较详细地研究了在复合加入RE和S的20CrMnTiRS钢中夹杂物的组成、形态与数量的变化及其在切削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稀土夹杂物的形成,不但能保证基础钢的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不变,还能使钢的切削加工性获得明显改善。RE对该钢易切化机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含TiC的硬质合金刀具表面上形成覆盖膜以及复合稀土夹杂物有“包裹作用”。  相似文献   
45.
首次分离并测定了中药锁阳药用有效成份氨基酸,为其补益作用及免疫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建立了该药用植物的FMOC—氨基酸色谱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6.
利用粗糙集中的三支决策思想,将类用正域、负域和边界域刻画,得到初始聚类结果。然后通过定义重叠度和类与类的合并策略,将初始聚类结果进行合并,得到最终聚类结果。之后应用2个关系网络数据展示了具体的聚类步骤,并通过比较2个例子的聚类结果,分析了影响聚类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阈值的选取。实验表明:阈值的选取对简单的网络结构数据集的聚类结果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对复杂的网络结构数据集的聚类结果的影响则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8.
施法勇 《科技资讯》2012,(24):157-157
矿山机械设备是矿山生产的必要用具,现在的矿山设备使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存在于机械表面容易发现,有些问题则没能被使用人员重视,这使矿山生产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存在一些隐患,矿山设备的维护中要抓好管理和维修工作,矿山机械的正常运行是矿山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所以要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49.
该试验用ELISA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四川、重庆共23个区县的养殖场和散养农户进行猪T TSu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性因素分析.试验共检测1918头份猪血清,检出阳性血清341份,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7.78%,其中种公猪的阳性率为32.5%,种母猪31.4%,育肥猪19.6%和仔猪11.2%.四川地区猪的阳性率为15.98%(17.37%~23.26%);重庆地区为20.05%(12.22%~30.00%).试验结果表明,在四川、重庆地区存在 TTSuV感染.调查发现,川渝两地的地理条件和养殖规模因素与猪发生 TTSuV感染的关联程度很小(地理条件:OR=1.08,95% C I=0.49-1.58;养殖规模:OR=1.04,95% C I=1.01-1.47).生产期长或年龄大的种公猪、种母猪和育肥猪发生 TTSuV感染的危险性则分别是仔猪的3.8,3.6和1.9倍(种公猪:OR=3.8,95% CI=1.878-7.752;种母猪:OR=3.6,95% CI=2.153-6.110;育肥猪:OR=1.9,95% CI=1.443-2.586),种公猪、种母猪发生 TTSuV感染的危险性分别是育肥猪的2.0和1.9倍(种公猪:OR=2.0,95% C I=1.004-3.887;种母猪:OR=1.9,95% C I=1.165-3.026),表明饲养期或年龄这一暴露因素与猪发生 TTSuV感染的危险性有较强或中等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50.
为确定薄板坯连铸连轧(flexible thin slab rolling,FTSR)短流程生产线生产的600 MPa级汽车大梁钢是否满足装车要求,利用升降法研究了汽车大梁钢的抗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对数试验应力-对数疲劳寿命拟合的方法要优于直接采用试验应力-疲劳寿命,计算得到了不同存活率下的P-S-N曲线,由图得到疲劳极限强度为294 MPa,经过数值计算得到的疲劳极限强度为287. 1 MPa。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疲劳试样进行了断口分析,发现疲劳断裂为韧性断裂,夹杂物为裂纹的起源,结合试验钢的性能指标和装车试用考核结果,确认FTSR生产线开发的600 MPa级汽车大梁钢满足装车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