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0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19篇 |
教育与普及 | 3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4篇 |
综合类 | 5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弹道多目标分离对弹道导弹早期预警和识别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弹道目标微动提取与识别的研究都是基于“单目标多散射点”和“多目标单散射点”的假设,而对实际中弹道“多目标多散射点”的情况缺乏考虑。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进动锥体弹头和摆动锥体诱饵的微多普勒形式,得到了同一目标不同散射点的微多普勒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对于多目标分离问题,首先利用Radon变换估计平动参数实现了多目标平动补偿;之后通过分析多目标时频图循环平稳性,发现弹道多目标分离本质上是多个二维一阶循环平稳(first order cyclostationary,FOCS)分量的分离问题;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FOCS处理的多目标分离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在强噪声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4.
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基地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雷达二维方位角及多普勒频率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基于m-Capon方法将目标波离方向(direction of departure, DOD)与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 DOA)相“去耦”,得出了对目标DOD和DOA的估计;然后,在对目标二维方位角的估计的基础上,算法可进一步估计出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因此,其估计出的目标二维方位角与多普勒频率可自动配对。该算法无需预判目标数及对数据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且对目标二维方位角与多普勒频率的联合估计不涉及高维的非线性优化搜索,具有较小的计算量。此外,该算法可适用于发射和接收阵列为任意阵列结构的双基地MIMO雷达系统。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对于空间旋转对称进动目标,单部雷达成像仅能获得目标在雷达视线(line of sight,LOS)方向的一个切面,无法反映目标真实的三维结构,同时进动增加了成像的复杂度。利用组网雷达多视角观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组网雷达的旋转对称进动目标三维重构方法。首先建立了旋转对称进动目标的回波模型;在估计视线-轴线夹角的基础上,采用复数逆投影方法实现进动目标的二维成像,并分析了允许的夹角误差范围;基于分布式雷达二维图像,提出一种适用于旋转对称目标的三维重构方法,通过对各二维图像进行空间定标、匹配融合、强点检测和曲线圆拟合,最终实现目标的三维重构;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
任务型教学活动课作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已被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认可和接受。在任务型教学活动课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以每个模块中的主题或每个单元中的话题为某一个学习段的“主题”,将教学要求设置为阶段的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我摸索了以下一些具体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47.
48.
针对某些角色信息相对固定的专门行业开发的软件和项目,提出一种用.Net的扩展方法直接使用用例图模型和权限管理结合的方式来加快应用开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基于墙体非稳定传热的物理模型,以热力学能量理论写出非稳定传热的导热微分方程,并根据房屋内外壁实测的温度拟合成简谐温度波作为外部扰量.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计算出小框体复合保温隔热体系的内壁面温度、热流密度、衰减倍数及延迟时间等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构造墙体的热流量.计算结果表明,该体系相对于聚氨酯保温隔热体系热流量单位面积内降低3.4%;相对于聚苯乙烯保温隔热体系热流量单位面积内降低7.1%,从而证明了小框体复合保温隔热体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0.
阿根廷库约和内乌肯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阿根廷中西部地区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是南美次安第斯盆地群南段的两个较独特的弧后前陆盆地。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二者岩石圈及冲断带构造的不同。两个盆地经历了相似的4个盆地演化阶段: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前陆期。库约盆地发育一个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以上三叠统富有机质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以三叠系河流相砂砾岩为储层,盖层为三叠系层内盖层和白垩系区域盖层,圈闭形成和油气生成高峰在新近纪。内乌肯盆地发育1个已证实的和3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除裂谷期上三叠统源岩外,其余下—中侏罗统、凡兰吟阶—巴列姆阶、提塘阶—凡兰吟阶的源岩均发育在裂谷后沉降单元内,储层范围从二叠系至新生界,最富产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和灰岩储层,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海陆相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烃源岩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体现在其成藏组合中赋存悬殊的油气资源量;各阶段中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环境造成了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