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恢复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深层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主要成藏期的过剩压力,结合对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物性演化历史分析,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运移过程中油气可能的动力条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具有多样性;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深层在天然气的成藏时期储层已经致密,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快速沉积、生烃、构造挤压等多因素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在早、中期油充注时储层尚未致密,在浮力作用下发生侧向运移,晚期油充注时储层已经致密,油利用先前与油长期接触而具亲油性的残留路径沿优势输导通道侧向运移,毛细管力为主要动力,储层间的过剩压力差也起一定作用,是多期次多动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动力的耦合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宋岩  夏新宇  王震亮  王毅  胡圣标 《科学通报》2001,46(22):1906-1910
以准噶尔盆地为例,利用运移和聚集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期天然气运移和聚集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表明侏罗系天然气在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运移以及二叠系天然气在株罗纪以来的运移受控于沉隆过程所决定的流体压力(包括异常压力)和毛细管力,而侏罗系天然气在晚第三纪至今的运移以及二叠系天然气在三叠纪的运移受控于构造应力,据此指出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地区。研究表明在构造稳定早期,流体压力、重力、毛细管力是影响流体势的3个主要动力机制;而在构造强烈活动时期,由于强烈构造挤压引起流体压力骤增对天然气运移的作用远远大于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故构造应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盆地水动力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间的吻合程度,提高模拟的可靠性,强调了模型中所涉及各参数的正确选取。通过对大量测试、测井、实验分析数据的综合、归纳,建立了水动力模拟中关键参数的求取方法。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声波时差-孔隙度转换关系、各小区代表性孔隙度-深度关系、油气地下密度、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热史恢复参数、地层剥蚀量等。最后,根据石西1井的古水动力模拟结果,说明了古水动力恢复结果的可靠性,并就古水动力的发育历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古流体动力与天然气运移、聚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盆地模拟技术为主要手段,恢复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流体(水、气)势和古过剩压力,应用油气运聚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聚集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侏罗系水势和气势在不同时期的平面分布可划分为侏罗纪、早白垩世—渐新世、中上新世与第四纪等4个阶段。根据过剩压力的发育历史,确定出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有白垩纪—渐新世、中新世至今两个主排烃阶段,不同地区各自存在主排烃期和有利排烃范围。由于气势分布和演化的阶段性,导致天然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在不同时期各具特色。最后,根据天然气运聚系统的分布,预测出7个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构造压实作用机制,对真实地层条件下构造挤压增压的定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库车坳陷主要构造带封闭系数的评价和喜马拉雅晚期最大主应力的分布模拟,对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引起的流体增压及其贡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挤压增压幅度及其贡献在克拉苏地区最大,增压幅度为10~13 MPa,增压贡献为25%~30...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的勘探前景,以地化分析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平衡深度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烃源岩、储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究该区长7段致密油各项成藏条件并进行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区长7段优质烃源岩分布稳定,生油能力强,且上下邻近砂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源储配置条件;该区致密油藏在早白垩世大规模形成,属于晚期成藏;在形成和聚集过程中主要受沉积微相和物性条件控制;根据评价结果可知,长71亚段油层组I类,Ⅱ类有利区发育较多。研究后认为,长7段致密油藏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源储配置是致密油形成的关键因素,各类孔隙发育是致密油富集的重要前提,顶部盖层和侧向遮挡是致密油保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