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5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反相胶束法合成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模板,采用反相胶束法合成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球,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所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体系中乙醇/水比例、氨水用量、CTAB用量、温度和搅拌速度这5个条件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的粒径、均一性及分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体系中乙醇/水的比例将减小纳米颗粒的粒径,同时显著提高纳米颗粒的均一性和分散性;随着氨水用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加,适当的氨水浓度有利于制备粒径均一的微球;增加CTAB的用量,微球的粒径增加;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合成大粒径、均一性好的微球;同时,提高搅拌速度也有利于制备均一性良好的微球.  相似文献   
12.
重点介绍作者实验室10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多个面上项目及科技部中药攀登子课题,中药现代化重中之重项目及福建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在原子光谱/质谱联用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应用领域的工作进展,主要包括:样品引入技术;流动注射与原子光谱/质谱联用及色谱分离技术与原子光谱/质谱的联用。结合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进展,讨论所建立新方法、新技术在复杂样品中的元素形态的分析及在中药毒理,药理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用高盐雾化器(BabingtonNebulizer)作为氢化发生装置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结合同时测定氢化发生元素As、Sb、Se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该氢化发生体系中共存过渡元素对以上元素的氢化发生的干扰及光谱干扰情况,评价了该法的检出限及多次测定的重现性,并用该装置测定了标准沉积物样品中As、Sb、Se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建立测定12种(Cr、Mn、Co、Ni、Cu、Zn、As、Se、Cd、Cs、Ba、Pb)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确定其特征性元素及地域分布特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6个不同产地的多棘海盘车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多棘海盘车中的特征性元素,同时对不同地点的多棘海盘车样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与我国食品中的Pb、Cr和Cd元素标准限量值的比较,表明6个产地的多棘海盘车的Cr元素含量均超过标准限量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Mn、Ba、Cs为多棘海盘车的特征性元素,通过与已报道文献中所测定海星中特征性元素含量的对比,发现所测定Pb、Mn元素含量均部分超出已报道值,通过分析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表明微量元素对山东青岛即墨的多棘海盘车质量影响最大,对黄岛的样品质量影响最小,文中所建立的方法及分析为海星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多路频率信号自动采集电路,由具有多路模拟开关的信号调理电路和频率采集接口板构成.频率采集接口板由商品化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和数字量输入输出板改造而成.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可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体系,分离测定了中药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中3种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原儿茶酸).电泳条件 25 mmol/L磷酸-硼酸盐缓冲液(pH 7.0),压力进样(250 kPa*s),17 kV恒压电泳.采取柱上紫外检测方式,检测波长280 nm.在50~500 mg/L范围内,对3种成分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有机改性溶胶-凝胶光纤BOD传感器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硅酸盐有机改性PVA的溶胶凝胶有机杂化包埋方法固化微生物菌株,以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二次传感,制备了基于氧光导检测的BOD微生物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对此光化学BOD微生物传感器用于BOD测定的工作条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没有一种方法能独立解决溢油鉴别的所有问题[1],本文提出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聚类分析鉴别溢油种类的方法.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出自行配制的汽油、柴油和润滑油模拟样品中的溢油后记录其近红外光谱,对5 800~6 200 cm-1区段范围内的近红外谱图经过多元散射校正(MSC),Norris一阶导数平滑预处理处理后求其主成分,并在主成分的基础上引入Ward聚类分析法(离差平方和法)对样品分类.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