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青苔山推覆构造是滁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覆体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的灰岩,由NW→SE推覆掩盖在志留系页岩之上,主滑脱面倾角较小(10°~20°)。推覆体中有多期断层存在:高角度逆冲断层倾角60°至直立,并伴随有较大的碎裂岩带,东强西弱;有2组走滑断层发育:一组是NE向的左行走滑断层,与郯庐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一组为NW向走滑断层,形成时代较晚,破坏早期逆冲断层和NE向走滑断层。推覆体中最晚一期的低角度逆掩断层以主滑脱面为代表,倾角较小,数量较少。青苔山推覆构造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是山前盆地冲断变形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下,表现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为主,其西侧发育有K2—E红色沉积物;晚第三纪以来再一次逆冲挤压,沿早期逆冲断层再次活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2km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合肥盆地安参1井内15个泥岩样粘土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从获得的伊利石结晶度和伊/蒙混层比测试结果,揭示了该深井所钻遇地层的成岩程度和热演化程度.在井深1 000 m以上段地层处于成岩阶段,所经历的温度小于200℃.在井深1 000~4180 m段地层已进入埋藏变质阶段,所经历的温度介于200~300℃;而在井深4 180 m以下段已进入浅变带(即绿片岩相开始阶段),指示温度略大于300℃.文章还对该井伊利石结晶度纵向变化曲线进行了讨论,认为井深370.75 m处样品结晶度高于下伏地层的原因是受燕山运动古城幕的影响所致,该现象反映出盆地形成时处于活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大别造山带东缘的郯庐断裂带, 具有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 最近从3处早期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 获得了3个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 分别为192.5±0.7, 189.7±0.6, 188.7±0.7 Ma, 认为代表了早期左旋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 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沿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的后期, 属于同造山走滑构造. 而其在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活动时又被利用而再次发生左行平移. 认为该断裂带在造山期可能是以转换断层型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 ,形成了一套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的火山岩。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带外明显不同 ,以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元素为特征 ,具有较高的 ISr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值 ,表明火山活动不仅与地壳混染有关 ,而且与深部地幔以及断裂带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该区岩浆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也反映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  相似文献   
15.
应用离子束为诱变因素,对活性污泥进行辐照处理,研究经驯化培育后,处理一定浓度的焦化废水的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生化指标、污泥增长率以及与污染负荷等有明显的变化,经离子束照射处理后活性污泥的SV30值为11.0%~14.0%,SVI值为34.97~42.02 mL/g,辐照后的活性污泥SVI值低于未辐照活性污泥的SVI值,MLSS值在2 940~3 515 mg/L,污泥增长率变化范围为17.17%~-2.00%,最佳CODcr去除率为92.17%,最佳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4.64%,挥发酚去除率效果最好,可达到99.83%,处理效果优于未辐照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