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β—内啡肽能神经元系统在雌性大鼠视前区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BC法免疫组化技术结合视学分析,对青组(3月龄)、中年组(10-12月龄)及老年组(24-30月龄)雌性大鼠视前区1-内啡肽能神经元系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室周核、内、外侧视前区各部位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数量随增龄均无丢失;而上述三部位内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密度至中年组皆已降低,至老年组下降更为明显。实验表明β-内啡肽能神经元系统在雌性大鼠视前区随增龄发生了不均一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舌慢适应传入神经终末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感觉慢适应传入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形成的突触类型及各类型突触出现的频率,为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细胞内注射,免疫电镜和连续超薄切片技术。结果:舌感觉传入慢适应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形成的突触类型分单纯型、中间型和复杂型3种,以中间型突触出现率最高。形成突触的各组成部分以轴-树及轴-轴突形形式为主,并有轴-体突轴。结论:中间型突触和轴-树及轴-轴突触是三叉神经感觉主该处理器觉信息的主 要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尺神经前臂段肌支自身比例定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给前臂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 ,对 2 5具 (共 5 0侧 )成人上肢前臂部标本的尺神经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 :①尺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 1支型和 2支型出现率最多 ;②尺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上肢的 5上段 ;③尺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门的区位 ,以中区和外区为主。结论 :确定了尺神经肌支的主要肌支类型、危险区段和危险区位 ;确认尺神经肌支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Morris水迷宫训练诱导大鼠海马轴突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orris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分布的变化,探讨海马神经元轴突的可塑性.方法:2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水迷宫训练模型组20只,游水对照组20只.用Neo-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的分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微管相关蛋白tau-1的定位;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au-1表达.结果:SD大鼠经6 d学习训练,其逃避潜伏期逐日缩短.与对照组大鼠相比,Neo-Timm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延伸至锥体细胞层和起始层,tau-1免疫表达阳性产物除分布在透明层以外,锥体细胞层或起始层内有明显颗粒分布.Western blotting显示tau-1表达量增加.结论:结果表明Morris水迷宫训练可以诱导大鼠海马CA3区轴突的重塑,提示苔藓纤维系统可作为一个研究轴突重塑和认知关系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缺血半影区细胞超微结构及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 SYN)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用90只SD成年大鼠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术后24 h随机分成卒中训练组、卒中未训练组,假手术组大鼠只暴露分离血管、神经.卒中训练组大鼠每天予以抓握、平衡、旋转等训练;卒中未训练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除可自由进食与自主活动外,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并分别在造模后3、7、21及35 d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半影区SYN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SYN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造模后3 d,神经功能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造模后7、21和35 d,卒中训练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卒中未训练组(P<0.05).在细胞线粒体、核和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方面,卒中训练组亦多于未训练组;在造模后3和7 d时,卒中训练组、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SYN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卒中训练组SYN蛋白的表达则在21和35 d时均明显多于卒中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抓握与行走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保护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线粒体等超微结构,上调脑组织缺血半影区SYN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鼠下丘脑和背侧丘脑在空间学习记忆时突触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间学习记忆时下丘脑和背侧丘脑突触素的变化。方法:用水迷宫训练大鼠21d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随后停止训练,分别停止3、7及14d,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突触素在大鼠下丘脑、背侧丘脑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突触素的表达较强,免疫反应产物叶点状颗粒,在下丘脑的上部和下部分布较少,中部较多。在背侧丘脑颗粒大小比较一致,发布较均匀。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背侧丘脑的突触素颗粒大小都较均匀,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停止训练时间的延长,突触素的表达也未见减弱。结论:提示空间学习记忆可能未导致下丘脑、背侧丘脑区突触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舌传入神经形成的突触类型及分布规律,探讨舌传人纤维形成的主要类型突触。方法:按传入纤维性质和终止核团,分4个单项组: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FA-VS),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FA-VP),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SA-VS)。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SA-VP);4个复合组:快适应纤维组(FA),慢适应纤维组(SA),三叉神经脊束核组(VS),三叉神经脑桥核组(VP)组。在确定了脑干内的舌传入纤维后进行细胞内注射,电镜连续切片观察,分析突触类型。结果:突触按组成数目分单纯型、中间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各组中问型突触出现频率最多,组间数据较接近;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组问数据较分散;FA-VS组单纯型出现频率最多,SA-VP复杂型出现频率最多;各组单纯型突触增、减时其复杂型突触相应减、增。结论:中间型突触为主要类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为辅助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有完全相反的势态分布;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也有相应增、减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阳性细胞在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的形态和分布,为更好地研究PKC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提供形态学的基础。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PKC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PKC阳性细胞脑体较小,多呈卵圆形,少数呈三角形,多数突起较短。PKC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Ⅱ、Ⅲ和Ⅳ层,在杏仁海马移行区和杏仁梨状皮质移行区也有分布。海马结构中主要分布在下托和齿状回的颗粒层、海马CAI区的锥体层和辐射层。结论:在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有PKC阳性细胞的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的各种机能的活动、信息的传送都决定于神经元间的各种不同方式的联系,明确人体各不同部位及不同机能信息传送的各种联系方式,是深入研究神经生理学及神经性病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化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大鼠视前区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内侧视前区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密度为(3.63±0.22)μm/100μm^2,外侧视前区为(1.74±0.21)μm/100μm^2,两差别有显性(P〈0.01);(2)在视前区、阳性纤维见于无髓纤维。阳性轴突与免疫反应阴性终末之间形成轴-棘或轴-树突触,突触前、后膜比较对称。从形态学上提示β-内啡肽在视前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