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灾后过渡安置点居民安全感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重庆大学可持续建筑环境与城市生态研究团队深入灾区安置点对居民安全感的调研活动,通过问卷和现场访谈,采集安置点居民对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社区防震、社区防疫、社区防火、生活保障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了解了安置点居民安全感的整体状况,结合灾区安置点现状分析了政府和社会在安置点居民安全感的成功之处和建议,例如心理安抚可以深入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等。  相似文献   
12.
褐马鸡源于第三纪暖温气候条件下,经第四纪环境变迁演化获得了新的遗传因子,现为暖温带北部与中温带南部的一种森林留鸟.曾分布在大同盆地、潞安盆地,甚至豫西山地。后来,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生态坏境的渲替超越了它生活所需要的阈值,被迫迁徙到人类活动较微弱的中山地带,可以设想,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山区植被复盖率达到65%以后,我国海拔1800米以上的华北山地必将有成群的褐马鸡出现.  相似文献   
13.
1987~1989年的10~12月和l~4月间,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东径111℃22′~111℃33′,北纬37℃45′~37℃55′),对白头鵐(Emberiza leucocepahala)冬季种群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季节迁徙,种群数量,年龄组成,雌雄比例;并对其冬季食物组成等作了初步探讨。最早迁来和最晚迁者成幼鸟比例为1:3.17;迁离最晚者成幼鸟比例为1:0.60,种群密度(只1公顷)三年均值为24.69±3.90。根据腔上囊,头骨化程度和体重,基于404只标本观测,将该鸟划为4个不同的年龄组。共剖检白头鵐404只,其中有成鸟134只,占总数的33.17%;幼鸟270只,占总数的66.83%。成鸟与幼鸟的比例为1:2.02。雄雌性别比例为1:1.61,雌鸟多于雄鸟。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990年的冬季,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豹猫的数量及其危害褐马鸡的严重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查明豹猫主要分布于低山带、中山带和中高山带,分别各占种群数量总数的30.7%,42.1%和27.2%,指出其种群密度每百公顷遇见数为0.031头,对褐马鸡成、幼鸡的危害季节在5-7月;褐马鸡老弱病残者遭受豹猫危害在冬季降雪后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