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参考我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3个评价项目共18个评价因子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在5个评价等级中明显趋向好和很好两级,旅游资源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2.
苗期是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生长对化感胁迫比较敏感的时期,而渗透调节是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为明晰木麻黄应对化感胁迫的抗性机理,以"惠安1号"木麻黄水培幼苗为实验材料,在人为控制环境条件下,研究了在木麻黄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0(CK),12.5,25,50,100,200,400mg/L质量浓度模拟胁迫下,木麻黄幼苗根系及小枝渗透调节物质0~72h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理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和400mg/L质量浓度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幼苗小枝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余胁迫处理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胁迫质量浓度越高,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幅度越大;根系与小枝表现类似,但小枝的渗透调节能力优于根系.低质量浓度(12.5和25mg/L)化感物质胁迫结束后72h,小枝和根系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以恢复到对照水平.100,200,400mg/L质量浓度化感物质胁迫造成无机离子显著下降.其他不同程度的化感物质胁迫后,小枝和根系中的无机离子K+、Mg2+、Ca2+等含量轻微下降或变化不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幼苗在经受低质量浓度和短期化感物质胁迫下能够有效地进行渗透调节,而且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对化感物质胁迫的反应较无机离子更为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抗自毒木麻黄无性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的菌株及添加方式,探讨内生真菌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促进叶凋落物分解.采用3株杉木内生真菌青霉菌(Penicillium sp.)CG2 (A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AY13(B菌)、踝节霉菌(Talaromyces sp.)AJ14(C菌)的单菌株和混菌株,按不同方式(菌丝、菌液)浇施于装有杉木凋落叶和土壤的盆钵内,在处理10,60,120d后分别取样,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凋落叶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混菌丝处理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菌丝和菌液处理均提高了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前期(10d)高于后期(120d).C菌液处理下(120d)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对照高56.46%,43.97%和163.65%;BC混菌丝处理下(120d)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36.75%(p0.05);AB混菌丝处理下(10d)蔗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62.90%(p0.05);AC混菌液处理下(120d)脲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69.78%(p0.05).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与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以及混菌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菌株种类、添加方式、分解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C菌液能最有效地提高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BC和AB混菌丝分别对提高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最有效,AC混菌液则能最有效地提高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福建省68个气象站点1961~1990年30 a的年平均温度历史资料,分别以残差平方和、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空间插值法中的距离反比法(ID)、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改进的距离反比法(M ID)、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 IDS)及空间模拟通用模型(UMSS)对福建省区域温度空间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并对不同空间插值法进行了比较.交叉验证表明,在不同目标函数下UMSS模型模拟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温度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可应用于温度的空间模拟,而且能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能较好地实现福建省温度格局空间模拟,为地理信息系统(G IS)辅助的温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资料,对750个天然阔叶林样地调查资料进行整理,通过χ2检验、剩余分析及log-线性模型的拟合,分析了天然阔叶林林分年龄与平均胸径、蓄积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χ2检验中林分平均胸径、蓄积量与林分年龄的连带关系明显;剩余分析中林分平均胸径、蓄积量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与有序连带测定结果 基本一致,但主效应估计分析结果 与交互作用效应估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天然阔叶林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多而受人为影响较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频率步进雷达多个相邻脉组回波进行互相关分析,得到目标运动参数的一种估计方法.对该方法进一步分析发现,加速度估计误差将导致速度估计产生较大的偏移,为此提出一种复调制细化分析(ZFFT)的简化算法,以较小的运算量实现了加速度估计精度的明显提升,降低了速度估计误差.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互相关分析与ZFFT算法,可准确估计目标的径向加速度和速度,对原始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高分辨力一维距离像.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强耦合场和两个弱探测场相干驱动的四能级Y模型原子系统中实现双光子电磁感应透明.当耦合场与原子能级共振时,Y-型组态就可以等效成一个仅由两个弱的探测场驱动的四能级Ladder-型组态.Ladder模型原子的两个中间能级是精细结构能级(等效于Y模型中的坠饰能级).然而,当Y模型中的耦合场与原子能级之间有失谐时,则两个系统就不再等效.  相似文献   
18.
催化剂颗粒在弯道与渐扩管组合管系内的运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弯道与渐扩管相连的管道内气固两相流运动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弯道和渐扩段气相流场分布特征及气相回流卷吸作用下颗粒运动分布特性,研究沿出口水平管段二次流结构发展变化及其对颗粒分布及沉降的影响.针对不同入口速度下,水平管内气流速度、截面平均二次流速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沿弯道后的水平管道,二次流速度很快下降;二次流对颗粒的卷吸搬运作用,降低颗粒在管道截面的局部聚集浓度;当入口气流速度为4 m/s或更小时,水平管内上升二次流速度较小,颗粒沉降现象明显;当速度增大到6 m/s,水平管截面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9.
利用醇浸提的方式对福建泰宁产野生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各器官的醇浸提物在各浓度下对发芽率、发芽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平均胚根长和平均胚轴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醇提取物在各个浓度上对杉木种子的萌发整体上都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与人工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处理实验结果相比较,野生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有更为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福建省大鹤林场不同年龄木麻黄各组织器官中分离与纯化得到65株内生真菌.研究木麻黄内生真菌在其器官构件内的分布规律,同时按水培和盆栽两种方式侵染无性系苗,测定接菌苗木的新梢长度,筛选出促生长的菌株.结果表明:木麻黄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植株的鳞状叶小枝和根中,分别占筛选出菌株数量的40.0%和41.5%,且随着树龄的增大,内生真菌的数量减少;在水培苗浸泡菌液方式下的接菌处理能显著增加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促进水培苗生长.其中,菌株18处理下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为54.85 cm,是对照苗木的7.6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