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文人张咏两次入蜀,在蜀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作品.他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张咏助治的文学观,也反映出五代余风和巴蜀地域对其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伍联群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本文从明清之际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等各方面的因素对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了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以及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伍联群!中文系青年教师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
本文通过对言情大师周邦彦情词的风格特征及其创作上的精巧的技术之分析,阐明了周邦彦在词坛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自修是高校学生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学生晚自修现状对高校学生晚自修管理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设计出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条件.它要求建筑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纵观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实际情况,不得不承认,当前建筑设计师的总体素质不高,建筑创作真正的优秀作品为数不多,平庸之作泛滥,千城一面的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绝大多数水平低下,有的建筑甚至破坏了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这不仅与城镇建设的发展不相协调,也违背了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伍联群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李渔,明清时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浙江兰溪人,但自幼长在江苏雉皋(今如皋)。其父李如松、伯父李如椿都在雉皋卖药行医,李渔从小就在父亲和伯父身边度过。他早擅才名。崇祯八年,他25岁时在婺州(今金华)应童子试,深得主考官的赏识,崇祯十年,正式考取入府庠。此后未能中举,也不得一第,便绝意仕进。入清后亦不复应举。本来,李渔的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但是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凶荒之灾,家道中落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和贫苦百姓不一样,他还有一些资财,有妻有妾,仍然过着一种种花养草、赋诗访友的“人间识字农”的闲适隐逸的生活。 大约在顺治七、八年间,李渔举家迁往杭州。这个时期,他一方面卖文刻字,另一方面又广与当时的名士交往。他的小说也大多作于此时,戏曲亦多半成于此际。康熙六年,从杭州迁居金陵。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著名的《芥于园面谱》以及不少小说戏曲即在此刊行。此际,名流闻人如王阮亭、周亮工、吴梅村等都相攀往。大约在康熙十三年(1677年),李渔67岁的垂暮之际,全家又从金陵迁回杭州,遂终老于兹。 相似文献
7.
陆游的《入蜀记》叙其入蜀途中的地理风光、人文历史,在奇山丽水的游览之中,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并借古讽今,抨击时政,充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主战精神,从而树立了南宋一代昂扬刚健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8.
9.
许多机构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外包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力争高效率及低成本迫使许多机构愈加在几个有限的领域中专业化。这就导致了机构把传统上在内部进行的工作外包出去。 相似文献
10.
13~18岁青少年脑电α波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92名13-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T),对其12导联脑电图(EEG)进行了记录和分析,重点探讨了α波 (8-13Hz)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随年龄的增长,13-18岁青少年α波不同频率成分的变化幅度不大;2)平均频率f^-的年龄变化不明显,基本保持在10Hz左右,但女性的高于男性;3)青少年α波的优势成分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13-18岁的主导成分均为10Hz的α波;4)不同频率的α波在各脑区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α波的f^-的分布特点为从额叶到枕叶逐渐增大;5)不同频率脑电的α波的比率R的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左右不对称性,α波的f^-表现出明显的左脑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