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磁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把磁流化床技术应用于烟气脱硫的新思路,并研制了一套磁流化床脱硫实验装置.分析了磁场和铁磁颗粒的催化作用,明确在流化床外施加一个磁场且采用铁磁颗粒作为床料,可以增加流化床内的脱硫反应几率和反应效率.多种工况下的脱硫实验验证了磁流化床强化脱硫的理论分析,当采用床料dp=220 μm铁磁颗粒,施加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40 mT,钙硫质量比m(Ca)/m(S)=1.85,入口烟气温度T0=250 ℃的工况条件下进行脱硫,获得了85.93%的脱硫效率.实验结果还表明,脱硫效率随着磁性颗粒粒径的变小或磁感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大叶榉树生境地的群落类型及群落结构,综合分析大叶榉树分布群落所在的环境特点,解释大叶榉树的生态学特征,明确影响大叶榉树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群落特征,以期为大叶榉树种群恢复及浙江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包含3 420余个样地的浙江省生态监测样地数据库,经关键词搜索筛选出21个含有大叶榉树分布的样地,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浙江省大叶榉树生境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与排序。【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浙江省大叶榉树生境所在的群落可分为8个类型。大叶榉树在研究区群落内的分布主要以阔叶林群落和杉木群落为主,21个样地中阔叶林群落达15个,杉木为主的群落为6个,但大叶榉树未出现在以马尾松为主的群落中。群落中主要出现了杉木、枫香、甜槠、大叶榉树、化香、木荷、香樟、白栎、柏木、山合欢等优势树种,其中杉木的重要值达到20.5%。在样地CCA排序图中8个群丛呈现一定的聚集分布,第1排序轴主要体现了海拔与枯落物厚度对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第2排序轴主要反映腐殖质厚度与坡度对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物种CCA结果显示:与大叶榉树生境选择最接近的树种是榔榆、黄连木、黄檀、化香、白栎,影响上述树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枯落物厚度和坡向。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影响浙江大叶榉树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海拔,其次为腐殖质厚度、坡度和土壤质地。【结论】浙江省森林中以白背叶、枫香、香樟、麻栎等树种为主的群落和杉木群落可作为大叶榉树种群恢复的载体。影响大叶榉树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腐殖质厚度、坡度等条件。大叶榉树与榔榆、黄连木、黄檀、化香、白栎等树种对生境的选择趋于一致,在生态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大叶榉树可与这些树种尝试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203.
纳米杂化材料对高蜡原油降凝降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蜡原油的管道输送一直是国内外油气储运领域研究的重点. 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米杂化材料, 对高蜡原油具有显著的降凝降黏作用. 原油中加入纳米杂化材料后, 原油的凝点和黏度大幅下降, 并且比传统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降凝剂具有更好的时效稳定性.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纳米杂化材料对原油结晶过程的影响. 加入该纳米杂化材料后, 原油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行为发生变化, 蜡晶的数量变少且不容易缠结, 原油析蜡温度降低. 该研究发现纳米杂化材料对原油具有显著的降凝降黏效果, 对实现高蜡原油的安全、高效、节能输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4.
面对连续的多周期随机性需求环境下的单一供应商与单一购买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利用解析的方法,对由供应商主导的分散决策的供应链在寄售库存模式下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寄售库存模式下,多周期随机需求环境下的供应商主导的两阶段的Stackelberg主从对策模型存在惟一均衡解.在分散决策下,供应商通过设计寄售契约参数批发价格,使购买商在最大化自身利润的同时,既使供应商实现最大化自身利润的目标,又使供应链实现最优化,即在寄售库存策略下,多周期随机性需求条件下的两级供应链可以完全协调.  相似文献   
20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建设、抓好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食品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06.
酸性异淀粉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产异淀粉酶的细菌YDF30为出发菌株,进行了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从大量的突变株中筛选得到1株高产异淀粉酶的菌株HY19,酶活力达230.1U/mL,比原出发菌株提高了4.08倍。  相似文献   
207.
表面活性剂和促进剂对重组里氏木霉生物合成t-P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是染色体上整合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cDNA的基因工程菌株.对高产t-PA的重组里氏木霉菌株进行了筛选,并研究了乙酸钠和抗坏血酸(Vc)等促进剂及曲拉通(Triton100)、吐温80(Tween8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蔗糖酯等表面活性剂对菌株生物合成t-PA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钠能促进t-PA的生物合成,在发酵培养基中,其浓度为0.1%时,酶活可提高36.42%;吐温80对t-PA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其浓度为0.1%时,酶活可提高82.04%;抗坏血酸也可促进t-PA的合成,其浓度为0.05%时,酶活可提高124.82%;曲拉通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加入时完全抑制t-PA的合成;蔗糖酯对t-PA的合成有部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8.
高光效育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弱光和红光利用是小麦光能利用改良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基于新乡地区的光照条件,分析了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百农160、周麦22等不同小麦品种越冬期和灌浆期的光照强度,检测了苗期的叶色,并在灌浆初期和中期利用红光及蓝光照射叶色不同的品种,检测了光合效率,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结果表明小麦越冬期光照强度显著低于灌浆期,可见光7种光质中,红光比例最高且上午(7:00-9:00)和下午(17:00-19:00)比例增加.苗期百农160和百农4199叶色最深,宝丰7228颜色最浅,差异极显著.红光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效率高于蓝光,百农4199的光合效率均显著高于矮早781和宝丰7228,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低于矮早781和宝丰7228,蓝光下不同品种旗叶光合效率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9.
EM-DAT灾难数据库概述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急灾难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EM-DAT)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免费灾害数据资源之一,在国际灾害管理与研究界得到广泛应用。首先介绍EM-DAT数据库的建立与特点,所涵盖数据的标准、类型与内容,数据的收录程序和方法,以及该数据库现存的一些问题。其次,对EM-DAT在国际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计划(Hotspots Indexing Project,Hotspots)与国际灾害风险指标计划(The Disaster Risk Indexing Project,DRI)中的应用做了分析。最后,基于该数据库对1976-2005年间亚洲洪水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10.
利用CW CO_2激光热解制备Fe及Fe/C超微粉体,探讨原料体系及光敏剂对粉体组成的影响,对粉体所含有机物质作了初步分析,对粉体作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了粉体的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