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正>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Ho Peng Yoke;封二)教授于2014年10月18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澳洲逝世,享年88岁。何先生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是何其汉先生与吴贤贵女士的长子,原名何燕恬,后来在入学时改名为何丙郁。1933~1940年,他就读于怡保的圣米高(St.Michael)学校,1946年考入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1950年在马来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是物理学的一等荣誉毕业生。随后,他受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金属器进行实验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早期金属技术的特征,为全面认识吐鲁番史前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新疆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疆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的矿石,炉渣,金属样品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开采,冶炼的是硫化矿石,使用了“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流程经历了一次冰铜熔炼和一次还原熔炼。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先生找到我,告知广西民族学院的学报打算出一期有关何丙郁先生的专集,约我写一篇稿子,我未加思索,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深心里早有此念了.关于何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王锦光和闻人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专文介绍;90年代,廖伯琴女士的文章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使我们对何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贡献有了大致的了解.2001年,经胡维佳先生数年的努力,《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论集不仅收有何先生有关炼丹、火药和术数方面的论文,还包括数篇介绍李约瑟、鲁桂珍和他本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镍白铜冶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7.
2009年9月13-20日,由印度国立高级研究院组办的第七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在印度著名的科学城班加罗尔隆重举行.来自印度、中国、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伊朗、葡萄牙、土耳其、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利、约旦、挪威和比利时等25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提交论文总数达70多篇.  相似文献   
18.
新书目     
本栏目拟收存近五年出版的科技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的书目。欢迎出版社或编著者提供新书信息或惠赠样书,以便及时存目;也欢迎学界同仁踊跃为本栏收录的论著撰写书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鼓铜图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铜图录>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矿业世家--住友家于1801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别子铜山开采和粗铜精炼技术的矿冶著作.该书图文并茂,系统记载了日本近世以来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是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矿冶技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文章从<鼓铜图录>的内容、著者、写作背景、研究现状入手,对书中记载的找矿、采矿、选矿、烧矿、冶炼和提纯等矿冶技术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讨论,以增进我们对日本这一重要矿冶史丈献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中日18世纪以来矿冶技术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表在《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综合考察2008—2009年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展开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