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简讯     
2012年9月18日-9月21日,第十届国际客家方言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洛带镇召开。会议发表56篇论文,涉及语音、词汇、语法、汉语史、语言接触、词典等方面的内容。会议决定第十一届客家方言研讨会于2014年在南昌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2.
武平中山军家话,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了统一军家内部语言,逐渐形成了以抚州话为主的,吸收了部分武平客家话成分的一种混合型的方言,是语言接触、双方言混合的一个特殊案例。  相似文献   
23.
客家人所说的普通话和闽南人所说的普通话各有特色。但是,他们以对方作为汉语次标准语的主要交流对象,同时又带上了各自的方言成分,从而形成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状况,最终形成了汉语次标准语(闽西地区)的独特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24.
一、前言 现在的闽西人,大致可分为三种:客家、闽南、畲族。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为客家,龙岩、漳平为闽南,畲族则散居于各县。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形成,一般以为是中原人在南迁过程中受到沿途文化的影响,结合原来自身的文化以及闽、粤、赣一带土著(百越)文化而渐渐演化而成的。至于闽语系与客家系的区别,似乎前者的形成比后者来得更早些。从方言来看,闽语的确是比客家话保留了更古老的中原汉语。不仅如此,闽语从土著人  相似文献   
25.
中日汉字之比较林清书一、引言日本原来没有文字,后来借用汉字记录日语。当时,是借用汉字代表日语的语音,就象现代的音译一样。如:《后汉书·倭传》中的“耶马台”,就是“大和”的音译(日语读音为yamato)。这种借用汉宇来记音的办法,凡借用汉字的民族都曾经...  相似文献   
26.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闽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方言现状,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在双语双方言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成果.对闽西地区的双语双方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介绍,进行阶段性总结,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弘扬双语双方言研讨会的精神,有利于促进闽西地区双语双方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
万里、赵立泰编著的《汉语口语表达学教程》指出:“为了加强中小学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首先应该有一支听说方面具有过硬功底的教师队伍。无疑,这项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中等师范院校的肩上。”作为师专,培养初中教师的高校,挑  相似文献   
28.
刘宁生同志说:“‘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语法范畴并非同时产生。事实是先有状态持续之‘着’,后有动作进行之‘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吴语,闽语、粤语中,表示状态持续时,用与普通话V着相对应的形式,而表示动作进行时,则用另一助词(粤语)或用副词(吴语、闽语)。”  相似文献   
29.
从台湾光复时期至蒋氏父子的统治时期,国民党努力推广国语,使台湾基本普及了国语。同时,国语与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相互接触,逐渐形成一种很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有关"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的基本表述适用于台湾汉语方言与国语语言接触的研究。这个研究对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化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