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2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郑晓艳  杨斌盛 《科学通报》2010,55(34):3292-3296
基于三态模型中的传统假设,三态解折叠蛋白的解折叠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而独立的两个两态过程.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三态解折叠蛋白去折叠自由能计算新方法,且将该方法用于计算三态解折叠蛋白Y79W-W83F-Cu的去折叠自由能.数据分析表明,用该方法求得的蛋白去折叠自由能较用先前报道的方法更精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物理吸附乙二醇还原法将Pt粒子负载于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碳纳米纤维膜上(CFMs),构建电极Pt/CFMs,并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安培法研究了电极Pt/CFMs在甲醇电化学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用滴涂法构建的Pt/C-CFMs电极相比,电极Pt/CFMs催化氧化甲醇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耐中间产物毒化的能力.Pt/CFMs电极较好的催化性能可归因于纤维膜内碳纤维的连续性、碳纳米纤维膜较高的电导率以及Pt粒子与碳纤维间的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了Pt粒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ApoCopC自组装修饰到金电极上,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apoCopC与Cu(Ⅱ)的相互作用.发现Cu(Ⅱ)在apoCopC/Au电极上出现氧化还原峰,氧化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位于0.29 V和0.09 V,形式电位E0′为0.19 V,与裸Au电极相比,峰位发生明显位移.这表明apoCopC吸附在电极表面并且Cu(Ⅱ)与apoCopC结合生成配合物.研究了扫描速率、不同浓度下,Cu(Ⅱ)在apoCopC修饰的金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计算出Cu(Ⅱ)在apoCopC修饰的金电极上的表面电子传递系数α=0.5,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0.75 s-1.  相似文献   
14.
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Cu(Ⅰ)对马脾脱铁铁蛋白吸收Fe(Ⅱ)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低Cu(Ⅰ)浓度下,[Fe(Ⅱ)]/[subunit]≈40,pH为6.5的(CH2)6N4-HCl缓冲体系中,Cu(Ⅰ)可明显促进马脾脱铁铁蛋白对Fe(Ⅱ)的吸收,同时探讨了Cu(Ⅰ)与马脾脱铁铁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春贵  杨斌盛  张伟  白海静  刘文 《科学通报》2002,47(19):1477-1479
通过125I对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apoTf)的标记,用放射性示踪法测定了K562细胞与单铽(Ⅲ)转铁蛋白(Tbc-apoTf, Tbc-apoTf-FeN)的结合及对 Tbc-apoTf,Tbc-apoTf-FeN的内吞作用.结果表明 0℃时TbC-apoTf, TbC-apoTf-FeN与 K562细胞结合的稳定常数分别为 4.1×107和 2.7×107mol-1·L;37℃时K562细胞对TbC-apoTf, TbC-apoTf-FeN内吞的速率常数分别为 0.97和 0.31 min-1,最大内吞率分别为56%和 80%.  相似文献   
16.
中心蛋白是一类对微管组织中心的复制、分裂及依赖于中心蛋白的纤维收缩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为了研究中心蛋白可能的结构变化。纯化了重组的游仆虫中心蛋白,并利用分子排阻层析研究了它在体外的聚合及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浓度对聚合有很大的影响.高盐浓度时。蛋白以纤维状的单体形式存在;无盐时蛋白以纤维状的二聚或多聚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
荧光法研究3-羟基-2-萘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7.4、0.05 m o l.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 ris-HC l)缓冲液及室温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3-羟基-2-萘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3-羟基-2-萘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二者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条件稳定常数logK=4.60±0.06.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色氨酸残基)与受体(3-羟基-2-萘甲酸)间距离r为3.72 n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共价偶联的方法制备了聚乙二醇二胺(H2N-PEG-NH2)和叶酸(FA)修饰的纳米钻石(NDs)复合物(ND-PEG-FA),然后在硼酸(BBS,pH 8.0)缓冲溶液中通过物理吸附将小分子药物阿霉素(DOX)附载于NDPEG-FA纳米载体上,制备成ND-PEG-FA/DOX纳米药物。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定了NDs表面偶联NH2-PEG-NH2量为200μg/mg,ND-PEG-NH2表面偶联FA量为44μg/mg以及DOX在ND-PEG-FA纳米载体上的吸附量为(47±1.26)μg/mg.以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为体外模型肿瘤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浓度的游离叶酸对C6细胞摄取ND-PEG-FA/DOX药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游离FA浓度的增加,细胞摄取药物的量因受到游离FA的抑制而明显减少,且最大抑制率可达66.13%,此现象说明制备的ND-PEG-FA/DOX纳米药物进入C6细胞体内为叶酸受体介导机制,同时说明ND-PEG-FA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靶向输送化疗药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庞尔国  赵亚琴  杨斌盛 《科学通报》2005,50(16):1700-1702
在室温, pH 6.0, 100 mmol/L NaCl, 20 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条件下, 通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apoCopC与铜(Ⅱ)的结合性质. 结果表明apoCopC的83位色氨酸残基完全处于疏水环境, 铜(Ⅱ)的结合使蛋白质320 nm处荧光被明显猝灭, 铜(Ⅱ)可与apoCopC形成1:1的稳定金属配合物, 使用HEDTA为竞争剂测得的条件结合常数为KCu-Copc = (1.8±0.58)×1013 mol−1·L. 相同实验条件下, 观察不到apoCopC与锰(Ⅱ)、铁(Ⅱ)、钴(Ⅱ)、镍(Ⅱ)等的结合, apoCopC对铜(Ⅱ)的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  相似文献   
20.
Ca~(2+)在中心蛋白调节许多生理过程并发挥生物功能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使用TNS、Tb~(3+)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八肋游仆虫中心蛋白N-端半分子(P_(12))与不同稀土离子的结合性质及对其构象变化的影响和P_(12)与Tb~(3+)结合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pH 7.4、0.01 mol/L Hepes条件下,中心蛋白与稀土离子结合的稳定性和稀土离子饱和的蛋白质疏水区暴露程度与稀土离子静电势成正比;稀土离子主要以静电作用占据八肋游仆虫中心蛋白N-端区域的金属离子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