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建立异黄酮衍生物2702中乙醇,乙酸乙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Wax(30 m×0.45 mm×0.85 μm)石英毛细管柱;检测器为FID,载气为氮气;柱温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40℃,保持5 min, 然后以40℃/min的速率升至205℃,保持8 min;气化室温度为225℃.在该色谱条件下,采用甲苯为内标.测得乙醇、乙酸乙酯二种溶剂分别在1.25~87.50 μg/mL(r=0.999 8);1.80~89.90 μg/mL(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RSD=2.8%), 98.4%(RSD=2.3%);检测限分别为0.13 ng,0.17 ng.因此,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本品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利用C57小鼠60Coγ射线辐照模型,观察睾酮衍生物ATES对小鼠照射后外周血血象的影响。48只C57小鼠经6.5 Gy60Coγ射线全身1次照射后建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模型动物被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单次给药组、照后连续n次给药组(n=2、3、4、5),每组8只。单次给药组于照射后2 h皮下注射ATES 10 mg/kg;连续给药组分别于照射后2 h和照后n d内每天一次皮下注射ATES 10 mg/kg;照射对照组于皮下注射同样体积的空白辅剂。观察照射前后小鼠外周血象变化与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与照射对照组相比较,ATES治疗能明显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以及单核细胞数的恢复。结论:ATES可以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为研究临床治疗急性放射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血样中的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SR-N)。Agilent Eclipse 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0∶80∶0.5,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77 nm。在选定的液相色谱条件下,SR-N血浆标准曲线在0.75~12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5、0.75μg·mL-1。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法对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和槲皮苷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定量研究。样品用甲醇溶解,采用Hewlett Packard ODS Hypersil C_(18)色谱柱(100 mm×4.6 mm,5μm)、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 m L·min~(-1),柱温25℃;电喷雾源,负离子模式多反应选择离子检测(MRM),用于定性、定量的母离子和子离子分别为m/z 609→300(芦丁)、m/z 463→300(金丝桃苷)、m/z 301→151(槲皮素)、m/z 447→300(槲皮苷),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和槲皮苷在0.5~1 6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定量限为0.5 ng·m L~(-1),仪器精密度良好(RSD3.0%),样品反应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等特点,相对于其他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适用于对贯叶连翘中黄酮醇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定量研究。经计算,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和槲皮苷对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18.35%、36.28%、41.50%和37.18%。  相似文献   
15.
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别采用溶液直接进样与顶空进样法测定睾酮衍生物AD中溴代环戊烷的残留量。溶液直接进样法:色谱柱为DB-WAX石英毛细管柱,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5 min;然后以30(℃·min-1)升温至200℃,保持7 min。顶空进样法:顶空瓶加热温度90℃,平衡时间30 min。测得溴代环戊烷分别在4.17~83.4(μg·m L-1)和0.139~2.78(μg·m 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0.65%、99.82%。这两种方法均可检测睾酮衍生物AD中溴代环戊烷的残留量,而顶空进样法灵敏度更高,对色谱柱污染较小。  相似文献   
16.
考察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的AGE混悬液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研究该药物治疗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最佳治疗方案。小鼠经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设照射剂量8.0 Gy组,照射后皮下或腹腔注射50 mg/(kg·d-1)、100 mg/(kg·d-1)、200 mg/(kg·d-1)的AGE混悬液;均连续注射3 d,观察小鼠活动状况,30 d活存率、平均活存时间及保护系数。设照射剂量6.5 Gy组,照射后皮下注射50 mg/(kg·d-1)、100 mg/(kg·d-1)、200 mg/(kg·d-1)的AGE混悬液,观察照射后小鼠外周血血象变化。结果是AGE混悬液在一定剂量范围内[50~200 mg/(kg·d-1)]可显著提高辐照小鼠30 d活存率、平均活存天数及保护系数,皮下注射与腹腔注射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则无明显差异。与照射对照组相比,AGE给药组能明显促进急性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血象恢复。说明AGE混悬液对小鼠急性放射病有一定治疗作用,最佳给药方案为照射后皮下注射50 mg/(kg·d-1)的AGE混悬液。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的注射液的HPLC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注射液的反复冻融影响因素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浓度的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样品,其拟合峰面积与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浓度呈良好线性。在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线性范围内计算反复冻融后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的含量,结果显示冻融前后其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4,-三氮唑-1-)乙酰胺注射液反复冻融后含量及有关检验指标无明显变化,表明N-(2-甲氧基乙基)-2-(3-硝基-1,2, 4,-三氮唑-1-)乙酰胺注射液在反复冻融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GC-MS检测辐射肺损伤大鼠呼吸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变化,探究辐射损伤对大鼠代谢的影响,建立无创性、方便快捷的辐射损伤诊断方法。方法:钴源梯度剂量照射制备大鼠辐射肺损伤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0 Gy)1组,照射组2 Gy、4 Gy、6 Gy各1组。采集照射后第1 天、3 天、5 天、7 天各组的呼吸气样本,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样本数据经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寻找相关VIP>1的差异性代谢产物,进一步探究辐射肺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结果:空白组与照射组血相指标、肺组织HE染色切片和呼吸气中VOCs均存在明显差异,初筛出2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壬醛等5种可能作为组合性潜在标志物。结论:本研究为辐射损伤的呼吸组学提供理论基础,为建立一种无创检测辐射损伤的诊断方法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盐类(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本质,能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总结出盐的水解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分析、合作等,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全面分析、逻辑推理的综合归纳能力,初步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利用ABC分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ABC分类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步聚,以及ABC分类法的其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